基贝拉,基贝拉,我从没想过我是来基贝拉。基贝拉到底是哪里,在我看到眼前的一切的时候,我偷偷拿出藏了一路的手机又再次查了下,维基百科上是这样说的:
基贝拉(Kibera)(努比亚语:树林、森林[1])是位于肯尼亚内罗毕的一个居民区。它是内罗毕市内最大的贫民窟,也是非洲地区第二大的城市贫民窟。据估计,基贝拉的居民总人口在 60 万到 120 万人之间。该贫民窟位于内罗毕西南,距市中心约5公里,其面积为2.5平方公里,占内罗毕市总面积的不到1%,但容纳了该市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强,估计人口密度达每公顷2000人。
维基百科上的图片是这样的:
而我面前的景色是这样的:
这条小路走过去就是我要去的孤儿院,在十二月的季节里,散发着腐烂的味道。此刻,我有些想看看孩子们,不知道他们还好么?我心里想,我来做义工的,可是我真的不知道我来的是基贝拉。我甚至没想过情况是如此的,这真的不是在拍纪录片,这是生活,活生生的生活,人们在这里,生下来,活下去。还有一部分,生下来,便死去。原因可能仅仅是因为黄热病。
我们走进孤儿院,其实那哪里是孤儿院。就是一户人家而已,一个房间作为孩子们的教室,一个房间作为孩子的宿舍,孩子们男男女女混住在上下铺的屋子里。收养他们的奶奶住在一个阴暗的屋子里,因为不会英语,奶奶只是笑呵呵的和我们打招呼,拥抱。一切事物由两位志愿者老师代劳,一男一女。从穿着来看,不像是贫民窟里的人。我们去的那天,一位德国姑娘坐在宿舍中间,四周围满了从2岁到13岁的孩子,姑娘怀里抱着一个娃娃,脸上满是宠溺,衣服上,裤子上,鞋子上,几乎全是泥土。我能感受到,她来了大概很久了。后来听说她来了一个多月了,而且帮助这里的人们争取到了联合国的免费午餐。
还有一位墨西哥的男生,胖胖的,总是笑。我开始不太敢抱这里的孩子,他告诉我,不要怕,抱一下,抱一下。后来我渐渐和孩子们熟悉了,开始和他们聊天。第一天我还没摸清状况,散发过去的,孩子们开始试探的摸着我的头发,后来熟悉了,很多孩子蜂拥而至,用他们的小手,干净的,不干净的,开始摸着我的头发,眼神里充满了爱惜。你摸一下,他就想摸一下,我怕吓到这些孩子们,并没有反抗。后来还有一些孩子要给我编辫子,尽管他们很小,我还是让他们编了,因为他们都还不能够编好一个辫子。
后来回到宿舍,我明白,我们亚洲人和非洲人发质不一样,他们长的非常缓慢,孤儿院的孩子们,又更多的是短发,自然非常羡慕长长的顺滑的头发。我本想着,我来是希望教书,教孩子学习。到了这里,我发现,当温饱都是问题的时候,怎么可能开始学习,怎么去完善精神世界?我们想的太简单了!我以为的,只是我自以为啊!正如活下去都是问题的时候,还想着怎么体面的活下去吗?
那天以后,我迷茫了,我不知道我能带给他们什么,那么,我来的意义何在?每天往返四个小时来到这里,是要与他们分享痛苦么?是要体验生活吗?显然不是,无论故事的开始我抱着什么样的想法,如今的我,活生生的站在这里,站在基贝拉的孤儿院里,我告诉自己,也许,这辈子你就来这里一次。这些人,这个地方,也许某天一下子就消失了,贫民窟再也不是贫民窟。你来过,是不是要在此刻留下什么?
即便来的过程中,时常被人索要东西,我不敢拿出手机,不敢拿出任何东西。可是,孩子如同所有孩子们一样,他们简单的如同白纸,他们会问你“老师,我可以摸一下你的头发吗?”。即便以后他们长大了也如同路边的人一样,索要钱财,可是,我就是在这个时候遇到的他们啊!美好如他们般。
那天回去要睡的时候,同屋的一问突然问我一个问题,一下打开了我一天的想法。我想,既然来了,莫非真的要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