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译文
须菩提问佛:“世尊,佛得到无上大智大觉的菩提心,是实际无所得吗?”
佛说:“是这样的。须菩提,我对于无上大智大觉的菩提心,乃至于没有什么佛法可以得到,所以才真正的称之为无上大智大觉。”
【三】解读
1、求法的状态?
佛与常人的区别,是佛是觉悟的人,而常人仍然是迷失的状态。可是要怎么样才能够觉悟呢?这也正是释迦摩尼佛传授诸多佛法的意义所在。佛祖讲法的意义,正是为了教授众人如何亲自证悟实相。
在释迦摩尼佛觉悟之后,有众多的弟子跟随着佛祖,希望能够学习如何证悟。这个时候,这些弟子都属于是“求法”的状态,也就是希望能够跟随释迦摩尼佛学到某些证悟的方法。佛祖因人说法,针对不同的弟子传授适合其修行的法门。
2、修法的状态?
当个人找到了适合自己修行的法门之后,接下来也就到了“修法”的状态。修行是需要实修的,证悟是需要实证的。关于如何证悟,释迦摩尼佛已经传授了诸多的法门。对于喜欢佛法的人,都可以在诸多佛经中找到适合自己修行的法门。
所以修法的状态,也就是按照某个法门去实际修行的过程,随着这个修行过程的持续,个人会越加地靠近实相,直至最终证悟实相。
3、无求无得的状态?
释迦摩尼佛教授弟子,实相非相,实相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须菩提懂了这点,于是问师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释迦摩尼佛肯定了须菩提的提问,佛的确是无所得的。如果说佛有所得,可得的都并非是实相。
所以在证悟的状态下,个人是无所求无所得的状态。个人就是清清楚楚地证悟了何为实相,却又无法用言语去描述实相。所有的描述都只会是片面的,真相只有在证悟的状态下才能够实际体悟。如果个人当下仍然在想要去求得什么,那就还是未见本性。
注:文章只是个人的读经笔记,多有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