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傻子。
前段时间很火爆的一本书《断舍离》是日本山下英子的作品,小编也拿来读了读。
英子根据收拾东西而总结出“断舍离”。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通过时间轴和关系轴,进行断舍离,体现在行动上就是扔。
当买了东西却舍不得用,其背后隐藏的便是自己配不上它;每一次丢东西都会和自己说“说不定以后会用得上。”,这是一种对自己的不信任。
“舍弃”的阻力:
商品本身的价格
买东西花费的精力
买东西时的心情
丢不掉东西的三类人:
不想呆在家的逃避现实型
无限恋旧的执着过去型
没有就会不安的担忧未来型
选择断离舍的场所,并思考我通过断离舍得到什么,当带着目的做事的时候,干劲必然会增加。
在扔东西的时候,或许有的人内心会内疚,这时就可以把“对不起”“谢谢”表达出来,与扔掉的东西作个告别,使自己从内疚中走出来。
有时我们会有将东西送给他人的时刻,我们要注意说话的措辞,无论关系是否亲密,“这东西在我这里没有办法物尽其用,但我觉得你会爱惜的使用它,所以能不能请你收下呢?” “如果你不需要的话,也没关系,请别想太多,就把它扔掉或者再送人吧。”
书中提到的几个原则:
“七,五,一”原则:收纳空间只允许放满七成,要空出三成空间是为了有让人收拾整齐的心情和欲望,也是为了物品可以出入,把生活过成艺术。
“每次主义”原则:摒弃贪念,每次只买需要的东西,这在深层次叫做“节约”和“自律”。
习惯之所以可怕,就在于你不知道它是无形中成就你还是再毁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