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论文。作者是尼尔·波兹曼,美国人。因此,这书读起来不是很流畅,但却让人觉得有意思。
原来童年不是一直就存在的哦。我稍微梳理一下自己从书中获得的认识。
印刷术传入欧洲之后大规模的应用,书籍文字文化的繁荣,在无形中改变着人们的思考和生活方式。例如:系统整理法律典籍集结成书后,人们开始对其有系统的理解和掌握,也没有人问“目录”的编排为何就要那样编排,仿佛一切就是自然而来的。
知识要靠学习获得,所以需要学校这一机构来让小孩子受教育,学会读书写作等技能,以便他们将来能顺利进入成人世界去理解成人的“圈子”。”自从有了印刷术,未成年人必须通过学习识字、进入排版印刷的世界,才能变为成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必须接受教育。因此,欧洲文明重新创造了学校,从而使童年的概念变成了社会必需的了。“
成人与儿童的区别在于,成人拥有据信是儿童不宜知道的信息,如:性隐私、死亡、暴力等。
但是电视的出现使这一切发生了改变,电视节目、电视广告等通过电视这一媒介将许多之前各种各样的谜底和秘密公之于众,儿童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得答案,如此成人与儿童的界限模糊了,童年在逐渐消逝。
作品从儿童如何逐渐成人化和成人如何逐渐儿童化两方面来论证:儿童和成人的界限模糊且消失的现状,从而说明童年的消逝。儿童化妆、穿高跟鞋,而成人却穿起了学生服(水手服)小白袜子和仿儿童式的方口系鞋带。
归其根本,我能从作品中深切地体会到科学技术是如何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从而去改造我们的生活。
小林恩·怀特说:"随着我们对技术史的了解日益增加,我们很清楚,新设备仅仅是为人类打开一扇门,它不会强迫人类走进去。接受还是拒绝一项发明,或者弱势接受了,它的含义究竟能实现到什么程度,这些都依赖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它的领袖有没有想象力,同时也要看技术项目本身的性质。“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和借口去责怪或者谴责都项技术,不是电视也不是手机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而是我们允许自己被它们控制。人的强大和脆弱,在对比中显示得很直观。可以强大到使科技越来越不可思议,却也脆弱到渐渐依赖起很多东西,反而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控制,细细想来有深深的无奈和恐惧。
值得我每日躬行自查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是否已经掉入一个深不可测的坑了或者局限里,脑子这种东西,不用就会锈逗的。因此,时时体味此时此身,处处思考。
书摘:
1.印刷强化了人们对头脑和身体的二元性的看法,从而助长了对身体的蔑视。印刷赋予我们的是脱离躯壳的头脑,但却留下了一个我们该如何控制身体的其余部分的问题。羞耻心正是这种控制得以实现的途径。
2.记住一个比喻:在古代,传送坏消息的信使常常会遭到砍头的厄运。这就是要让说话者对所说的话负责任。有了电报之后,没有具体的个人需要对新闻承担责任。
3.随着整个世界信息泛滥,一个人知道多少的问题比一个人知道如何运用已知信息的问题重要的多。
4.图画要求我们诉诸感情,而不是理智。它们要求我们去感觉,而不是思考。
5.电视需要素材,而不是现实的需要。看电视好比参加一个聚会,但是满座宾朋都是你不认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