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本:《广告符码-消费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学和拜物现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苏特·杰哈利;马姗姗 译
阅读部分:第一章后半部分,P15-27
阅读时间:2015年10月30上午
阅读方法:精读
阅读笔记:
1、商品与满足
在这个部分,作者对商品与满足的解读主要是通过对“快乐”的描写来表现人们是否满足、以及社会满足程度停滞不前的原因。
快乐:
伊斯特林考察了1945年以来,每个在不同时期所做的有关快乐的调查,结果发现,尽管每一个阶层所获得 的收入有所增加,但自认为快乐的人在整个人口中所占的比率仍然保持相对的稳定。因为人们总是会把同一个社会同一个时期,别人所拥有的东西作为参照标准,主观来判断自己的而快乐程度。而很多时候那些高收入的人自认为比那些低收入的人要感到快乐。这让我想到了之前看过的一个电影——《等风来》,在上海的一家杂志社担任编辑的女主人公被派去尼泊尔去体验当地生活,并写出一篇能吸引游客去尼泊尔度假的文章。去之前她总认为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生活的人们应该会更加的快乐吧,直到去了尼泊尔,在当地的特色文化熏陶之下,她从当地人清澈的眼神、无忧无虑的孩童生活、对佛教虔诚的信仰中看到了“什么叫快乐”,这也反映出,并不是越发达的地方幸福指数就越高,相反快乐往往是从非物质中产生的,如家庭的幸福美满、某一个身心放松的休闲时光。俗话说,知足常乐,快乐往往也是来源于内心的满足感。
快乐等差:
我们可能会认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应该会更容易感到快乐吧,而西托夫斯基提出的“快乐等差”这一个概念(P15),说明了社会水平的提高但“满足感”为什么会停滞不前的原因。他认为:一、满足是相对于社会等级而来,有什么样说的社会等级,就会有什么样的消费模式;二、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等级越高,收入就越多,在工作中的满足就越大。三、所谓的满足,就是从消费中所得的新鲜感和奋发之情。四、满足还在于来自消费的、使人上瘾的那种舒适感。
作者此处观点的描述与解释理解起来稍微有些吃力,我把它的意思概括为“社会的整体满足程度并不会随着物质与富裕而增长。”我理解的原因是:其一,标志社会地位的商品再富裕的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商品可以彰显他们的地位和身份,但是当社会水平整体提高时,就会有更多的人来争取这些能够彰显他们地位的商品。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当商品被更多的人拥有时,那些曾经为拥有这些商品而感到,满足的人就不在满足了。其二,前面也提到过的,真正让人觉得快乐的是那些非物质的东西,如家庭幸福、身心放松的休闲时光。其三,消费者从商品中获得的效用,既与商品的内在特性有关,也与使用商品时的“环境条件”有关。
2、商品、需要与广告:
莱斯认为,广告是把需要与商品拉到一起的中介,广告的加入,强化了商品和需要之间的关系。原因之一是,广告的加入,使商品具有的符号特征变得流动不定,也就是说商品不仅仅是单纯能使用的商品,而是被广告赋予了某种价值。这里也提及到了政治里面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问题。我们知道,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使用价值表现的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交换价值表现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广告的加入,是商品不仅仅表现出使用价值,而且也表现出交换价值。并且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广告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文字表现,到现在的丰富的视觉影像。
小结:新闻与传播学范围跨度很大,就如《广告符码》和这本书来说,里面包括了很多政治学、经济学方面的内容,这对于我这种读书阅历较浅的人来说,很多内容读起来生硬难懂,读一遍是根本领会不了的,只有反复的读,但是仍然觉得有些内容无法形成较强的逻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