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期间,第一年暑假后返校,在一堂经济学课上,老师一时兴起,让大家分享自己暑假都做了什么。被叫起来回答的同学,有的去了某某单位实习,有的去了某某地方旅游,有的去学了某某课程。大家都特别正能量,老师也都一一给出点评和总结。
意料之外,老师走到我跟前,让我也分享一下我的暑假。我默默站起来,努力抓取暑假里和别的同学做的一样,那种大学生应该去做的事情,结果还是没有。只能回答到:“我回家了。”
显然我的回答让老师有点失望。老师继续问到:“回家都做了什么呢?”吞吞吐吐答道,“做农活,做家务,我觉得我的家像桃花源。”说到后面,声音已经很小。因为我注意到了老师皱起的眉。在她的眼睛里,我看到一丝不屑和无语,可能在当年的老师看来,我的暑假有点让人不可思议,应该不属于大学生,不是有意义的暑假 。我当时的脸应该特别红,因为我感觉特别烫,脑袋也是嗡嗡响。
老师半咬着舌头,又看又不看我的样子,用近乎滑稽的口吻对我说道,“你的家像什么……桃花源?那你是陶渊明?”老师的反问,我回来不了。教室里一阵笑声。年轻的我凌乱在同学们的笑声中,真想有一个地缝钻下去。后面已不知怎么度过这一节课。
这个课堂小插曲已经过去很多年,年轻的我们,总是自卑、自尊又敏感,不得不说老师的话让当时的我很难堪。我出生在农村,所有亲戚也都在农村,他们不是农民就是农民工。村里的哥哥姐姐基本初中没上完,就去广东上海打工了,而我是村里第一个以大学生的身份来到城市的。
所以,对我来说,大学是我在城里的家,除了学校,刚从农村出来的我还不知道在城里可以去哪里投奔。农村的家则是我各种假期的归宿,而我的家也需要我的回归。每年暑假,家里的玉米需要收、红薯藤需要翻,奶奶多病,家里的家务也需要我尽力承担。农村的杂活做不完,出生在农村的人都知道。那个的暑假,劳动的付出使我充实,与家人的团聚使我温暖。
人生本就没有写好的答案,并不是与我们自己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就是错误。在物质上,也许一种生活会优越于另一种生活,在知识储备上,也许一些人会多余另一些人,但是灵魂,不会因为物质的优越和知识的丰富而更显高贵。
可能有的人,生在城市,他们从出生就见惯了车水马龙;有的人生在书香门第,他们天生就与书为伴;有的人生在高知家庭,生下来就有精英相伴,深谙各种职场规则。
我们那个年代,还有更多人,出生在农村,他们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他们生下来就与大地为伴,吃自己种的粮食和蔬菜;看完整的日出和日落;仰望没有被高楼割裂的蓝天和星空……他们生下来就有的东西,其他的人可能一辈子也不曾实现,他们用尽一辈子,也可能无法实现其他人生下来就拥有的。
你在地铁上挤早高峰时候,有人在自家的地里挥汗如雨,你在为争取一个客户绞尽脑汁的时候,有人正在浇自己的菜地,你在努力制作一页精美PPT的时候,有人正在给小羊接生……
人与人生就不同,如果都去寻找同一种生活,世界未免太单调。 自己的人生,何必让别人来定义,别人的人生,也不需要我们去指摘。
我想,如果再次面对老师的提问,我的回答还是一样,“我暑假回家干农活,做家务,我的家像桃花源”。
如果有机会,如果的话,有人走到我们的家乡,如果他们分不清小麦和韭菜;不知道水稻长出稻子需要几道工序;不懂得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我想,我家乡的人们定会细细教与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