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罗辑思维”里听到了一个二战时,日军航母“大凤号”沉没的故事,故事梗概如下:
1944年,也就是太平洋战争接近尾声的时候,日本造出了一艘具有世界先进防御水平的航空母舰——大凤号,这艘航母的防御系统非常强大,以至于它的舰长小泽中将称赞它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母”,可就是这么一艘“永不沉没”的航母,在它造成后的3个月,第一次出征就被美军击沉了,而且沉没得极其诡异。因为,它并不是由于受到非常致命的攻击而沉没的,而仅仅是由于对事故的不当处理造成的。
那是1944年的6月19日,大凤号率领其他8艘航母,对阵美军的14艘航母,这就是著名的“马里亚纳海战”——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航母大决战。日军可谓是孤注一掷、背水一战,想毕其功于一役,通过这次海战扭转整个太平洋战争的被动局面,而他们的信心主要就来源于这艘号称“永不沉没”的大凤号。
当天上午,日军忽然发现海面上有两条白色的鱼雷航行的痕迹,飞快的向大凤号冲来。原来是正在附近海域巡逻的美军潜艇发现了大凤号,于是就发射了6枚鱼雷攻击大凤号。话说这日本人的运气其实是很不错的,正好美军那艘潜艇出了点故障,6枚鱼雷中,有4枚完全跑偏了,根本没击中大凤号,另外两枚当中,还有一枚被日军一名飞行员在天上发现了,开着飞机一头载进水里,以自杀的方式挡住了鱼雷。也就是说,只有1枚鱼雷击中了大凤号。以大凤号世界一流的防御性能,这枚鱼雷根本不足以致命。
于是,日军舰长小泽中将指挥着大凤号继续全速推进,舰载机也都正常地不断从甲板上起飞。可就在大凤号被鱼雷击中的6个小时之后,忽然一声巨响,大凤号船舱猛烈爆炸,引发装载的弹药、汽油之类的易燃易爆物品连环爆炸,大凤号就这样离奇的沉没了!当时没有沉,而过后沉没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大凤号被那枚鱼雷击中之后,把一些装汽油的油桶炸翻了,虽然船没事,但是这些汽油泼洒到地上之后,逐渐挥发,使得舱内弥漫着易燃易爆的气体,于是日军指挥官就命令士兵把窗户的玻璃都打碎,以便空气流通,疏导易燃气体。这不疏导本来还不要紧的,一疏导使得易燃气体迅速蔓延到船体其他部位,于是就有更大的机会解除到火星。甲板上舰载机不断起飞,金属与金属摩擦,肯定难以避免火星,一个不注意,易燃气体被点燃,整个船就被连环爆炸给炸沉了。
这就是大凤号沉没的整个过程,可以说,完全是因为对事故的不当处理造成的。这个还不能完全归结于意外事故,它所隐藏的深层次原因,则是由于日军这种“不怕死”的精神。
在二战的时候,那些海军强国都有很完善的损管机制,也就是损害管理。在战斗中,负责对船体进行及时维修保养的一套方法,说得通俗点就是针对舰艇的抢救机制。这个损管机制最早是俄国人发明的,后来经英国人发扬光大,到了美国人手里,运用得炉火纯青。经常碰到美军的一艘舰艇被日军“多次”击沉,也就是被击中之后,日军以为这艘舰艇必沉无疑了,都已经通报到击沉名单里面去了,可是不一会儿它又生龙活虎的出现在战场上。
日本海军也有这样的损管机制,但跟美军比起来,就如同儿戏,原因正式由于美国人怕死,而日本人不怕死。美军打仗最怕的就是人员伤亡,也就是因为这种“怕死”的毛病,使得他们对有可能发生的危险格外重视,尽一切可能提前做好防范,以备在关键时候救命,所以,他们的损管机制是极其严苛的。日军则不然,他们以为天皇效忠战死为荣,视生命如草芥,所以他们的飞行员拿自己的生命去挡鱼雷,这种电石火光之间的决策来得如此迅速自然,可见他们早就视死如归了。不怕死,当然就不会把防范意外的工作当回事了,于是就发生了大凤号因为事故处理不当被炸沉的悲剧。
故事大致就是这么回事,而我从故事里总结出一个非常反常规的道理——怕死的军队比不怕死的军队战斗力强!原因很简单:越是怕死,越是尊重生命的军队,才会想尽办法去尽量以更少的伤亡代价赢得战争;而不怕死的军队,他们的士兵被植入了根深蒂固的随时准备牺牲的思想,不把生命当回事,所以不会刻意去研究战斗效率,只会去和敌人拼命。
从这个故事,我联想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又何尝没有同样的道理?
最近几年,社会中流行着一种叫“佛系生活”的生活方式,看似与世无争,无欲无求,非常高尚,但很多人并不是由于像那些得道高僧一样,达到顿悟的境界而过起佛系生活,他们更多的是面对现实无力抗争的时候,采取的一种消极、妥协、甚至放弃的姿态。相比那些所谓的佛系青年,我认为对生活有所追求,有所欲望,只要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的激进青年,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因为,只有对生活有追求,才会有更强的动力去努力工作;只有适度的物质欲望,才会刺激人们致力于用更低的成本,创造更大的价值,以便有更多的价值差用于物质消费。他们会更加有动力,并且有方法去提升自身效能。而那些佛系青年,貌似看破红尘,无欲无求,反而丧失了上进的动机和方法。
因此,佛系生活,不值得年轻人追求。即使从佛教的角度来看,提倡的也绝不是消极遁世的思想,而是勇猛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