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秋天的最后一个夜晚,室外的空气,已有些凉。而市图书馆书吧里,暖意融融。一双双渴望的眼睛,专注的神情,正在听讲敦煌,文学。
著名作家马步升文学沙龙交流活动,正在这里进行。
三年前,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永久落户敦煌,期间,有幸见到了应邀参会的国内知名作家:王树增,徐则臣,阿来,叶舟,吉狄马加,郭文斌等。也面对面地聆听了讲座,获益不浅。
敦煌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每一位作家,都不同程度地谈到。唯有这一次,我听的最入心。
马步升,甘肃省作协主席,甘肃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鲁迅文学奖、矛盾文学奖评委,甘肃文学领军人物,发表小说、散文和学术著作400多万字,对敦煌一直情有独钟。
智慧的同龄人,一上来就是实实在在的,口中吐出珍珠般的话语,你相信,这是一个有大格局的人,一个饱读诗书,站得高看得远的人。
参加交流活动的,还有年轻的陈兆文市长,哲学高材生,也补充,谈个人见解,两个人简直是完美的组合。若不是亲耳聆听,亲眼所见,真无法想象,马老师对敦煌有这样的深情和思考。
原定于九点钟结束的交流活动,一直延续到到十点多,还是意犹未尽,总觉得时间跑的太快。马老师对敦煌的了解,比敦煌人自己还多。他有一种忧患意识,悲悯情怀,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给人印象非常好。
左右环顾,大都是比我年轻的人,当地作家,读者,文学爱好者。也有一些熟面孔,不同年龄的人,脸上都呈现出求知的神情。
娓娓道来,不雅于美妙的乐章,给人一种醍醐灌顶,给人一种当头棒喝,也是温和的规劝,智者的指引。
关于敦煌,马老师说,敦煌是世界的中心,这一点勿容置疑,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一点,然后站在这个点上,来看问题。
我们太需要这样的指引,对敦煌的看法,畅想;对本土作者的期待,盼望。对走过的路径的认知,丰富的阅历,让人肃然起敬。
谈到敦煌文学创作,深度思考后认为,存在着两大偏向:一是外地人虚浮,表现出的是一种符号,广泛意义上的敦煌。二是本土作者,太实在,太具象,对文学意义上的敦煌,认识上还有很大差距。
就像老师对学生的谆谆教诲。谈到敦煌,如数家珍。自汉以来,敦煌就受到世界的瞩目,让我们看清自己的文化优势。还谈到了关于敦煌的四次书写:
一是历史典籍。
二是王道士、斯坦因的痕迹。
三是敦煌学的研究。
四是文学书写,它的代表作是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
本土作者,如何进行文学表达,是一个问题。现在的状况是,还远远没有形成表述,涵盖不了人类的文化底蕴。敦煌汇集了,人类走过来的所有精神,热情期待出大的作品。
谈到散文和小说的创作,马老师讲了散文《敦煌夜行记》的写作和思考,要勤奋,多读书,认为写作也是一种生活。印象最深的那句话是,生活永远比作品伟大。
陈兆文市长的总结很到位,他认为,马老师是甘肃文坛的全能型高手。希望我们通过交流,受到启发,也要学习技巧方法,多向大师学习,既要有张力,也要接地气,陌生化是本土作家超越自我的另一个途径。也期许马老师厚积薄发,再为敦煌写出大的作品。
访谈类节目,在电视上也常常看到,但像今天这样,在散发着书香,在相互只有几米远的地方,没有隔阂地聆听,觉得亲切又家常。
是马老师的深厚博大,还是成市长的哲学分析;是马老师的诚恳讲述,还是陈市长的精辟总结。真的很难分清,但个中情谊,却深深的感受到了。两位都不是敦煌人,是一种他者的观点,但是,他们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看待古老又深厚的敦煌,其眼光,胸襟,不同凡响。
也小声地和“同桌”交流几句,也环顾周围人,拿小本儿认真记录的,用手机边听边记录的,抓紧时间拍照的,专心一意倾听的。清淡的茶香,轻轻漂浮,饮者的温热,还在手上,对视中,只见崇敬,亲切。
没有一句大话,套话,空话,用敦煌人的话说,姜锤子锻磨实打实。就像个敦煌的知心朋友,在那里,对尚不成熟的人,进行耐心的提点,指出不足,也激励上进;分析特点,也自己努力。这样的氛围,让人心深处,感到暖暖的情意。马老师知识渊博,书读的多,对历史人文思考之深,让人叹服。
随意坐在那里,就形成了一个磁场,吸引了所有人,如饥似渴地倾听,感悟,学习。
今天,我们收获了很多,这个夜晚,因马老师的光临交流,似乎拨开了迷雾,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存在的不足,需要努力的方向。也想和未能前来交流的同好、朋友们,分享。
回家路上,我心中有些激动,立冬前夜,赴这一场文学的约会,真正让人如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