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在掌握一项技能的过程中,其进步的速度与幅度不是稳定增长的。
有时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停滞,甚至是小幅度的倒退。
这种情况下,就意味着遇到了瓶颈期。
那么,瓶颈期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原因有哪些,估计很多人答不上来。
因此,只有我们清晰地了解了练琴过程中,瓶颈期产生的原因,才能在它到来时,更好地作出应对。
在书籍《认知驱动》中有一段话:
“因为前面的学习有很多漏洞和盲区,所以后面所有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的知识就会摇摇欲坠。之前的漏洞和盲区若是得不到彻底的解决,之后会一直受此影响,那么学习上的新问题和新漏洞就会越来越多”。
放在练琴这件事中,上面的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三个原因。
①之前的知识与技能掌握得不牢固,不扎实,导致在之后的学习中,没有好的基础作“支撑”。
②之前的学习与练习中,有一些是没有学过或练过的内容。因从未涉及,因此与其后的学习,出现了“断崖”。
③已经意识到了之前的薄弱点,但找不到好的弥补方法,导致依然无法“填补漏洞”。
知道了瓶颈期产生的原因,我们还要积极“接纳”它,想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才能使自己平稳地度过瓶颈期。
一、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
只有将自己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能力,不断地精进,不断地“扩大范围”,才能解决更多的问题。
在练琴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不重要,“套路”也不重要,最后能够把问题解决,把自己的能力“边界”放大,这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在面对不同的困难与问题时,要想尽一切办法、调配一切资源应对。
比如在练习过程中,很快就会产生疲劳感,往往练完一遍乐曲,浑身就会感到无力。
这是肌体耐力差的表现,是基本功欠缺,又着急练习作品,结果在一首不符合自身能力的作品上,出现了瓶颈期。
解决的方法,就是要“倒”回去练习。“倒”回至能够有效提升耐力的基本功练习中,如颤音练习、长音练习等。
为避免过于枯燥,可以选取一首难度较低的作品。在每日的基础练习结束后,演奏其作品,检验一下自己的练习结果。
二、训练自己解决问题的“速度”
解决问题的“速度”,也就是当面对一个实际问题时,不管问题有多么棘手,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想好应对措施,并上手处理,最后得以解决。
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速度”,是解决过的问题非常多的外在体现。
对于练琴来说,当我们见到并解决了大大小小的很多问题后,遇到瓶颈期的次数也会随之减少。
但我们要摆正心态,因为只要我们不断追求进步,总会碰到新的问题。但我们也不必担心,因为自己可以“调用”之前的经验加以应对。
一旦成功攻克,自己解决问题的“速度”又快了一分,能力也长了一分。
所以不必担心自己会遇到瓶颈期,要把瓶颈期看作是进步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