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问曰:“赐也何如?”
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
曰:“瑚琏也。”
——《公冶长第五》之四
这一段,也是《论语》我非常喜欢的一段对话,十分有趣,每每读来,总会忍俊不禁。
子贡,是儒商鼻祖,其经商从未有败绩,富甲一方甚至富可敌国;其从政,外交才能更是名载史册、青史留名,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硬生生地改变了春秋的政治局势和走向。
关于这个,司马迁毫不吝啬地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里大篇幅浓墨重彩地写了,并总结道: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彊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常相鲁卫,家累千金,卒终于齐。”
子贡这一出使,保全了鲁国,扰乱了齐国,灭掉了吴国,使晋国强大而使越国称霸。子贡一次出使,使各国形势发生了相应变化,十年当中,齐、鲁、吴、晋、越五国的形势各自有了变化。
子贡擅长囤积居奇,贱买贵卖,随着供需情况转手谋取利润。他喜欢宣扬别人的长处,也不隐瞒别人的过失。曾出任过鲁国和卫国的国相,家产积累千金,最终死在齐国。
但对于子贡这个比较年轻的弟子,孔子从未像夸颜回那样夸过,但每次看情商智商极高的子贡与孔子对话总是忍不住忍俊不禁,甚至捧腹大笑。
孔子对弟子要求一向很高,主张“君子不器”,也就是说要求弟子要多才多艺,不局限于某种能力。
一日,子贡与孔子闲聊,师徒之间谈话氛围很好。
子贡很想知道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于是就抓紧机会问:“老师啊,您看看弟子我怎么样呢?”
孔子毫不客气地问:“你啊,像一件器物。”
子贡接着问:“那是什么器物呢?”
孔子回答说:“是宗庙里盛放黍稷的瑚琏。”
这里的“女”,也是通假字,通“汝”,指代子贡。瑚琏,是古代宗庙祭祀盛放黍稷的器皿,相当贵重。我不知道当时,子贡听到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之后,是开心呢还是不开心呢?
但话里话外,孔子认为子贡还未做到“君子不器”,但也充分肯定了子贡有政治外交、治国安邦的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