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猪小浅
图片来源:pinterest
周末,老公临时加班,婆婆走亲戚,我一人在家带娃。闺蜜闲着没事,跑来帮忙。
女儿一伊一岁两个月,很可爱,也很淘气。这不,闺蜜刚到,一伊就开启了“捣蛋模式”。
她一会把袜子脱掉,光着脚跌跌撞撞的到处跑。一会走到垃圾桶旁边,将垃圾翻了个底朝天。我们一转身,她又将纸巾盒里的纸巾一张张抽出来,冲我们傻笑。
真是个熊孩子!我只能一遍遍虎着脸朝她摇手“一伊,你不可以这样……”
一直到中午,一伊睡着,我和闺蜜总算能坐下来吃个饭,唠个嗑。聊着聊着,闺蜜突然说:“我发现个事啊,从我进门到现在,你好像一直在对一伊说不可以。这也不可以,那也不可以,做小孩真的好可怜哦。”
我白了她一眼:“她可怜?你是没生娃,生了娃你就知道,当妈有多操心。”
闺蜜笑着说:“我知道你是为孩子好,但你老是跟她说‘不可以’,会不会打击她的积极性啊?”
我摇摇头,没放在心上。
但闺蜜的那番话,到底还是起了作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下意识地发现,我对女儿,还真是有点过于频繁地表示,“你不可以”。
不仅仅是我,我爸妈、公婆还有老公,都恨不得挡在女儿的面前说,“你不可以这样”。
不可以玩iPad,不可以捡地上的树叶,不可以啃手指头,不可以拿桌上的东西,不可以对别的小朋友不礼貌……
一罗列,我自己都有点吓一跳。如闺蜜所言,当小孩还真挺可怜。
他们刚处于探索这个世界的阶段,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但我们这些大人却挡在他们面前说,这也不可以,那也不可以。
那到底什么才可以?
意识到这一点,我召集全家人开了个家庭大会,试图做出一点改变。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里,似乎一直习惯于保护、训导乃至一味的灌输。
我们总说“不可以乱跑,不要淘气”,这种过度的保护,束缚了孩子的手脚,也让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一点点被扼杀在摇篮里。
直接后果是,等小孩长大,脱离了父母的控制,就很容易迷失自我。
表面上他们乖巧顺从,心理上却有可能不健全。体现在待人接物和人际交往上,就会变得小心翼翼,做事看人脸色,没有主见。
这些,当然不是做父母的想要看到的。怎么办?
其实想想,我们习惯于说“不可以”,所担心的无非就是孩子的安全和健康。
而很多时候,只要我们稍微用点心,就完全可以避免简单粗暴地对小孩说“不可以”。
譬如,我女儿喜欢拿桌上的东西,那作为家长,尽可能把剪刀、硬币、热水瓶这些危险物品放在她看不到的地方。这样,她想拿什么就拿什么好了。
再譬如,女儿喜欢乱扔垃圾,以前我们只会虎着脸说“不可以”,但现在我们会耐心地陪着她把垃圾扔到垃圾桶。她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很愉快地接受了“垃圾不能乱扔”这件事。
做出这些改变后,女儿慢慢也就改掉了一些不好的习惯,我很得意。
少说“不可以”,做个温和的家长,亲子关系才会更健康。
但少说“不可以”,不等于任何事情都任由小孩“胡作非为”。
古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涉及到原则性问题,家长就必须从一开始明确态度。
譬如,过马路不能闯红灯,要“红灯停,绿灯行”。
譬如,去别的小朋友家玩,不能乱拿人家的东西。
再譬如,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乱发脾气哭闹时,大人更是要讲原则,不能听之任之。
立规矩很重要。在立规矩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
对的事情就放手去做,错的事情就坚决反对,让小孩不知不觉中树立自己的道德行为标准。
不过立规矩绝不是件简单的事。你以为告诉他这是原则性问题,他就能听你的?随着小孩意识的增强,他们只会困惑,为什么不可以?
因此,耐心告诉他,“为什么不可以”也很重要。这就需要我们放下身段,理解尊重孩子,认真聆听他们的心声。
虽然女儿一伊才一岁多,还处在牙牙学语的阶段,但她会用肢体语言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而她,也能从大人的动作和表情里,猜出我们的心情。
有时候,耐心一点,试着读懂小孩的语言,明白他们的想法,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这样,他们才会更容易接受你立的规矩,也才听得进去你说的“不可以”。
而立规矩,最忌讳的是阴晴不定。今天不可以,明天一高兴,或者小孩一撒娇,大人又立马自己先破坏规矩。
我家在执行规矩的过程中,就遇到这种情况。
大热天的,女儿看到冰西瓜,哭闹着要吃。 我妈一心软,就没坚持住,给她吃了几口。结果女儿拉了几天肚子。
我妈当然知道小孩不能吃冰西瓜,也知道我们定的规矩,但小孩一哭闹,就全忘了。
所以立规矩,需要大人做到绝对统一。说不行就不行,说不可以就不可以,没有任何通融商量的余地。
这样时间一长,小孩才会自然而然地去遵守规矩,而你也就不用天天追着他喊“不可以”。
- END -
投稿邮箱:tougao@yuanzimami.com。关于备孕、孕期、产后和育儿,有什么想说的都可以给我们留言,也欢迎来稿分享你的故事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