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历史,野趣横生。以汉代皇权相权划分为例,有六尚(衣、食、冠、席、浴、书)、十三曹(西曹主府史属、东曹包军吏、户曹侍农桑、奏曹主章奏、词曹主法律、法曹掌邮驿、尉曹管运输、贼曹管盗贼、决曹主罪法、兵曹管兵役、金曹管货币盐铁、仓曹管仓谷、黄阁主簿录众事)看懂了吗?六尚负责皇帝衣食起居、公务处理,十三司呢囊括了当今的交通局、公安厅、法院、货币科、粮食局、国防部……更有大司农和少府——皇帝的国库和私库。
钱穆先生讲制度变更从制度所由到演变完成背后的历史真相说起,使得制度演变变得可亲可爱,充满合理性。例如盐铁政策的施行,要知道最初田赋为大宗,商税占少数,随贸易发展,讨匈奴,通西域,政府支出庞大,国库已不足支撑,汉武帝以少府之资捐助政府,然无商贾响应,汉武帝始将盐铁权利回收。再如汉代兵役制,古代男子二十受田,独立谋生,以“三年耕,有一年之蓄”二十三岁为公服役,兼顾经济与道德,可谓是人性化的制度。
贤属质,众属量,人才选拔择贤而任,到了唐代,科举制、九品中正就其所知核定斟酌。随时间发展,九品中正制失其本意,沦为拥护门第之工具。挺有意思的一点讲到了汉制规定商人不能做官,做官不能经商。一下子就联想到现在的事业单位不允许职员从事第二副业,我想与此制度有着大同小异之考虑。汉时认为,工商人专为私家谋利,而为官当为公家服务,为防范公权私用,遂有所举……
读史所悟:存在即合理,历史之美在于你无法简单的评论对误,纵以后世之眼光看前世之制,亦无法用后世之言断论当世之事,细观每一政策制度之背后定然有其演变之成因,若制度最终被历史所诟病,也许是保持初心与顺应时势之矛盾未能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