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以来心情常常变化不定,时而心浮气躁,时而郁郁寡欢。有时恨不得一个人也不见,一丝人声也不听;有时又想冲到最繁华的地方,在最喧嚣熙攘的人流中提醒自己不是孤岛。
我突然开始怀念那些年少时光,那些能为一只蚂蚁、一只蝉、一朵花而欣喜地度过一天的时光。我也开始渐渐想念那些青葱岁月,那些能为一个句子、一首歌、一个眼神而不断回味的岁月。
从“我就是要与众不同”的中二时期走到“还是要跟大家一样”的佛系中年,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读书、考试、升学这样循环下去的。研究生毕业后,我深知自己在研究的道路上毫无灵性,既缺乏发现问题的眼光,也缺乏深刻思考的能力,实在是无法继续念下去。我本以为在脱离了系统的体制化的功利的学习后,终于可以单纯享受读书的快乐,然而却如何也提不起阅读的兴趣。
“难道阅读的兴趣也要像复健一样慢慢恢复吗?”我扪心自问。随着时代飞速变化和知识迅速迭代,我也深陷“知识恐慌”之中,觉得无论如何也应该读书。数次拿起书,我却也只是翻了翻开头就再也看不进去了。
“那就从散文开始复健吧。散文简短,多是抒情,不需要太多时间就可以看完一篇,也能积累成就感。”我边这么想边在网上搜索,偶然遇到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厚着脸皮姑且当自己是十几岁的青年人打开来看,一下子就被语言风格和内容吸引,况且每封信的篇幅不长,我的读书复健便从这里开始吧。
第一封信——谈读书
关于“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在大家的心里都有一定的答案。我们常常将“读书”和“上学”混同在一起,像社会新闻里采访到偏僻村落中的家长,常常说想要让孩子去念书。我们也常常觉得,在学校里上学有那么多课本、讲义,每天都在阅读。除却这些,在课余读些武侠言情小说或者娱乐报刊杂志也要算作读书。离开学校,在微信上关注一些公众号,查看推送,这些碎片式阅读也可以算作阅读。
在互联网的时代,想要快速了解一本书、一部电影、一台戏剧是非常便捷的,有无数人乐于跟你分享“三分钟了解XXX”、“五分钟可懂XXX”。似乎所有的问题,在百度和知乎上都能在1000字以内得到答案。
“能搜到结果就可以了。”我在享受过百度和谷歌等搜索引擎的便利后,对读书的敬畏之心也就少了。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准备跨专业考研时,了解一套新的学科体系时异常痛苦。从大纲类书籍到一些学者的专著,我是硬着头皮阅读、理解,一点点搭建对这个学科的认知。那时,我感受到“碎片式知识”于我的最大危害:我很难坐住去系统地了解和学习一个事物。
朱光潜先生的第一封信就是谈读书的。抛却了读书所能带来的实际利益,他认为读书是培养一种习惯。“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当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这种习惯同我们生活中的其他习惯一样,在年幼时很容易就可以养成。“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
那在学校里读的教科书算读书么?朱先生觉得讲义和课本是发展基本知识,有其意义。但是如果把只读这类书籍当做读书,那就不行了。课本所涉及的内容终究有限,编排上也不见得适合所有人,只读课本还可能会让你失去读书的兴趣。
我常见到各类出版社列出的必读书单,那按照书单来读书总不会错吧?可朱先生又说了,“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我从来没有听见有人按照别人替他定的‘青年必读书十种’或‘世界名著百种’读下去,便成就一个学者。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
我是不耐烦按照清单做事情的类型。有时翻到一些书单,暗暗觉得是出版社为了自家销量而哄骗人们购买。随着知识付费的风潮逐渐兴起,有各种各样的阅读课程和知识类APP进入到大家的视线。有段时间我非常喜欢用得到APP,他的语音功能可以让人随时随地在很短的时间了解一本书的精华,我认为这种方式非常有效率。但使用一段时间后,我又觉得我只是了解了别人所划的重点,嚼了别人嚼过的渣滓,没有真正读过那本书,没有自己的体悟和回味,没有丝毫的自身感受,用着也就没意思了。
“走进一个图书馆,你尽管看见千卷万卷的纸本子,其中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难上十卷百卷。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到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看来,读书还是要精选精读读原著,自己体味才会有理解和成长。
现在有很多关于如何读书的书籍,像是《如何阅读一本书》、《洋葱阅读法》等等,也有各类教授大家快速阅读的网络课。朱先生所提到的读书方法在如今已被不断丰富和细化。“第一,凡是值得读的书至少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记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但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着你仔细,刺激你思考。记着这两点,其他琐细方法便用不着说。”
我很怕太过执着于方法论会失去了阅读的趣味性。偶尔自己太过沉溺于书中,又会忽视很多细节,难以复述曾打动我的某些句子。现在开始阅读复健,又发现随着年纪增长,用理解力去读书多于想象力,越发感慨自己的想象力即将干涸,某些书真是看不下去。看论文时倒是时时谨记要找出大旨和特色,要有质疑的精神,读书时倒是较少想那么多。我现在只能先从写些读书笔记开始,慢慢恢复对阅读的热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