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昨天晚上得知预录情况,我们仨就开始分别查阅关于学校的资料:专业、考研、社团、寝室、图书馆、运动场……贯穿整个一天的话题,就是:那个学校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二本学校,就是这样了。
儿子一整天都沉浸在伤心难过的情绪中,时而愤怒,时而埋怨,垂头丧气,无精打采。我和爸爸看了也很心疼,但我觉得一个事实不容忽略:录取学校是根据志愿来的,而志愿是根据自己的考分来的。
我根据这一点坚持强调要求儿子理智一些,忽略学校的条件。更多的把注意力集中在考研上,只有考研才能改变学习环境,只有考研才能撕掉自己“二本”的身份标签,更新自己以后立足社会的“出身”。
我替孩子难过之余,认为有责任提醒孩子看清事实,不要一再沉浸在负面情绪当中,耽误时间,可是一向懂事讲道理的孩子,听了这话之后并没有好转,反而直接表示了对我的不满——你为什么不能安慰安慰我?
哦,这才是重点!孩子心里难过,需要的不是道理上的分析,而是情感上的支持,他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有着各种各样的担心,挑了那么多的毛病,其实只是想表达一个意思“妈妈,我很害怕,我需要你的安慰!”
我突然感觉到自己的不称职,粗心、武断、自以为是——我这样对待孩子的烦心事,一味“讲理”,忽略了家是“讲爱”的地方,是给孩子无条件支持,让他感觉到温暖、安全的地方!我庆幸自己有一个懂事、坦诚的儿子,心里更多的是愧疚。
当然,知错就改。晚上,孩子还是闷闷不乐,躺在沙发上,我从手机里查到的学校寝室图谈起,聊到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聊到面临某一个现象如何沟通交流,我不再只是说教,举自己经历的、见过的、听说的大学生活为例,建议他先观察适应,借鉴别人适应环境的方法;孩子虽然依旧沉默,但已不再剑拔弩张,偶尔凝神细听,若有所思,感觉是听进去了一些。
找到问题的根本,用心用情来化解不安,我感觉自己好像刚刚找到做“妈妈”的窍门,还是用儿子教的方法。
爱,需要表达,表达,需要技巧。在儿子即将要离家求学的时候,一个月时间的学习实践,能换来他对家的眷念,对妈妈的信任吗?
希望一觉醒来,一切都多云转晴,哪怕同时要忍受夏天炎热的大太阳都不怕!
儿子,希望你志存高远,不断精进,
希望你能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离家在外的日子总遇晴空,
希望你能收获新的友谊,不惧风霜!
还要记住,家永远都是你坚强的后盾,爸妈的怀抱永远为你张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