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366——— 砥砺夹持
(2020年2月25日)
环境造人,此话一点不假,在圣贤文化的学习中仍然适用。
在学习中,我就有一种感觉:当对某知识很喜欢时,内心很想去学,是谁也阻挡不了的。但是,随着时间的加长,慢慢地一看别人没一个学的,只有自已在那里自得其乐。交流吧,没人一块交流;自已学吧,环境不需要,一时半时又没有用处,心里就开始学得心不在焉。一旦有了这个念头,学习的积极性就要减弱,久而久之会失去兴趣。
特别是再有身边人说:“学那有什么用呢?你看谁学那呢?”也许起初自已不当回事,当学而生烦时,心里就开始动摇了。一想:“也真没有什么用处,学不学无所谓了。”这个想法产生以后,绝对坚持不了多久就会不学了。我不是圣人,这也是人之常情吧。在这种环境影响下,真正能坚持下来的,可以说了了无几。真正坚持下来的,也真正是成圣成贤之人。
昔孟母,择邻处。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吧。连孟子这样的大圣人,都需要环境的造就,何况于我们凡人呢。阳明先生在写给《与辰中诸生》中也写到:“绝学之余,求道者少;一齐众楚,最易摇夺。自非豪杰,鲜有卓然不变者。”意思就是在学习圣学的过程中,真正去领悟圣人之道的很少,这就像一个想学齐国话的人身处一群楚国人当中,是最容易受到影响而摇摆不定,被夺去成圣之志。我们并不是豪杰,很少有卓绝坚定的意志。阳明先生都说自已不是豪杰,“鲜有卓然不变”。特别是举的“一齐众楚”的例子,更是经典,更说明了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这里,也很珍惜地与家人们分享一下这个故事:战国时期宋国大臣戴不胜向孟子请教如何使宋国国君学好,为国家多办一些好事。孟子打比方说如果让楚国大夫学齐国话就应该请齐国的老师,而且把他置身于齐国的环境中去,不能给他一个一傅众咻的环境,那样就是想学也学不好。
孟子这样认为,阳明先生这样认为,博仁导师也这样讲解的,充分肯定了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并说,如果只有你有求道之心,周围的人都是求取功名的,这个时候是最容易动摇的。我们学习阳明心学也是这样,我们在这里学习,与社会上一些认知不大符合,甚至会得到别人的误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动摇、会随波逐流的。要想直正坚定地走下去,除了有坚定的学习志向外,让我们相互支持、相互砥砺、相互提醒、相互夹持,极其重要,才能真正致良知。可以在当地建立学习小组、建立学堂,在线下共学共知,一起践行利他行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走得更远,才能经营好自已的人生,去影响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
我们每天分享,每天责善、每天写心得体会,其实就是给我们学习圣贤之学的每个人创造了很好的学习环境。在这么好的环境中,有学习组长、学习委员、各位家人们的砥砺夹持,我相信每个家人都会务期有成。
兖州,陈涛,2020.2.25.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