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认真看完一本心理学(或者应该叫社会学?)方面的书籍。和现在漫天泛滥的各类微信推文比起来,的确,经典永远是经典!那些推文除了所谓的把我们的碎片时间利用起来了以外,大多数都没有经过严密的论证、严谨的推敲,表达的仅仅是作者个人的一些粗浅观点,能否经受住时间的检验沉淀为经典、真理,实在难以定论。
看了这本书,我才觉得,与其把时间花在那些如同网络小说一般营养甚少的各类推文上,还不如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完完整整的阅读一本自己感兴趣的某一类别的经典著作。其经过反复实验、论证才得出的结论更能让人提升。愿我们在阅读上花的每一分钟都不只是单纯的消遣,还有精神的富足、眼界的开阔、知识的积累。
我不想过多的复述书里提到的各个影响力武器(如互惠原理、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等)的概念,相信看过此书的朋友都已经再清楚不过了。惭愧的是,只匆匆读完一遍,自己实在很难写出颇有深度的感悟来。
书的开头,讲到雌火鸡依靠“叽叽”声来辩识幼崽,甚至能把会发出“叽叽”声的天敌臭鼬当成幼崽照料,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犯类似的低级错误。怎么可能?!Are you kidding me?
可是,一页页看下去,我越来越觉得人类不过也只是动物,再高级也摆脱不了动物的本质。就如作者所说,我们经常被启动“按一下就播放”的模式――只要别人运用某种影响力武器,我们常常毫无思考力的就按照对方的预期给出模板式的反应。一种深深的不可置信和无奈感向我袭来。
我不敢相信“言行一致”能让莎拉在蒂姆明明没有变得更好的情况下却相信自己选对了,我害怕同样的情况会发生在自己择偶的时候,被这一心理迷了心却全然不知。我不敢相信“社会认同”能让“人民圣殿教”的教徒心甘情愿的集体服毒自杀,我害怕自己面对不确定性的时候也会盲目跟从别人的选择,而事实上,我恰恰是一个重度选择性障碍的纠结患者,越是重要的决定,我越是举棋不定,越容易去咨询身边的人,问他们,如果他们是我,会怎么选择。然后,听到他们的答案之后,我便信心满满的去选了,好像那真的就是正确的选择一样。看了这一章节,我简直要吓死了!多么没有思考力,没有主见,没有摆脱“动物性”的自己啊!“按一下就播放”说的就是我啊!在这些影响力“套路”面前,自己竟然如此没有招架之力!!
只能说,还好!我看了这本书。知识就是力量!是让我们真正区别于动物的力量!我们的每一个不可思议的行为背后都隐藏着合理的解释。作者用大量的案例分析了行为的原因,让我们在下次面对某些情况的时候,能通过掌握的知识有个初步的判断,并尽可能的主观的去消除这些影响力对我们产生的指挥作用。同时,我们还能利用这些原理,正向作用于我们的工作生活。
比如,第三章“承诺与一致”原理讲到的C国让战俘变为“合作者”的方法就让我想到了对待孩子的“鼓励式教育”。当我们不断的告诉孩子:你很棒、很优秀,你以后一定会有出息等等。慢慢的,孩子真的就会往这个方向发展、努力,以便达到一致。所以,正向的教育比批评打压式的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比如,第四章“社会认同”原理讲到的媒体报道自杀事件会导致未来11天的自杀事件大幅增加。社会媒体很大程度上能影响社会舆论的导向。可是,在现在利欲熏心、金钱至上的环境下,媒体偏爱报道一些相当负面的新闻,有的甚至略显低俗,越是不幸的消息越能吸引人们的点击率。国内很多主流媒体的新闻推送,都多是一些跳楼啊、家暴啊、猥亵儿童啊之类的负面信息,有一些明明并没有那么夸张,他们为了点击率却不惜用非常夸张的负面字眼来博取眼球。难道推送的不该是重要的政策变动、行情变化等非负面信息吗?媒体们只看点击率,不管新闻造成的后续影响。如果他们知道这个原理(当然,有可能他们已经知道这个原理,却依然以点击率为导向),然后利用自身平台多宣传一些美好积极的东西(并不是说要像某联播一样,只绘蓝图),我们的世界也会跟着变得美好起来吧,浮躁的人或许也会少一点。
我们始终有一些无法摆脱的“动物性”,但与动物不同的是,我们有知识,我们能通过知识去克服、减少这些“动物性”带来的影响。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类在造物主面前的弱小,以后,我会继续阅读,用知识当武器,活成一个“人”。
这些是我看完这本书的全部想法,之所以没有提后面的“喜好”、“稀缺”等版块是因为带给我的触动太少。写到最后眼皮开始打架了,可能有些前言不搭后语或者逻辑混乱,个人拙见望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