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2 《哲学家的那些事儿》2178

维特根斯坦告诉我们,语词的功能各不相同,就像说工具箱里的工具:有锤子、钳子、锯子、螺丝刀、尺子、胶水瓶、胶、钉子、螺丝——这些东西的功能也是各不相同的。

然而,总有一些人不满足于“各不相同”,总是想穿过现象看本质,在差异性中把握同一性。在《哲学研究》的第14节中,维特根斯坦针对这种情况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他说:

“设想有人说:‘所有的工具都是用来改变某种东西的,例如,锤子改变钉子的位置,锯子改变板子的形状,等等。’——尺子改变的是什么?胶水瓶和钉子改变的是什么?‘改变我们对某样东西的了解,改变胶的温度和箱子的稳固程度。’”——表达式是弄得一致了,但我们得到了什么呢?“

我之所以原封不动地照搬这段话,是想让大家亲身体验一下维特根斯坦的思考风格。首先,他经常会自我设问,然后自问自答、自我辩驳,从各个角度尝试不同的理解。其次,在这段话中,他特别点出了传统哲学和理论思维的一个固有毛病:总是企图在差异性中找到同一性,比方说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功能,但是那些有着哲学冲动的人就试图用“改变”这个概念来定义工具的本质,可是这只是一种幻觉,它的确把表达式弄得一致了,因为所有的工具好像在改变什么,但是维特根斯坦反问说,这真的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工具的理解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