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022.1.3
一
假期3天时间,粗略读完了这本书,现在我来写关于这本书的读书笔记。
本书是讲述了精神医生维克多.弗兰克尔在纳粹的黑暗统治时期,被关押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经受了非人的遭遇和折磨,并将他的这段经历给到他的启发的故事。
在书中第一章,他曾说过,“对自己的未来丧失信心的人,注定要走向毁灭”。
有一天作者对当下在集中营每日要考虑的生计,还有与病痛的对抗,与囚头及监工如何打交道等问题突然感到厌倦。
他转变了想法,他不再想着当下这些困扰他的事情,他在构想未来的他,已经逃离了集中营,在课堂上给别人讲述他的经历,分享集中营心理学的事情。
想到这,他突然变得有精神起来。
所以他提出,当病人处在一种自甘沉沦的状态时,要给他指出一个明确的未来的目标,以使他恢复内在的力量。
这个道理,我想不仅适用于集中营的犯人们,我也可以给自己确定一个明确的未来的目标,想象未来的我将会是怎样的,不要被当下负面的情绪打倒。
二
我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叫做《土拨鼠之日》,讲述的就是傲慢的男主人公在前往一个小镇做「土拔鼠之日」的专题报道中,因为暴雪天气不得不困在当地的小镇,醒来后发现自己居然停留在了2月2日,他试过纵欲、偷东西、甚至自杀,无论他怎样尝试抵抗,他都没有办法从这天的怪圈逃脱出来,陷入崩溃的他,和女主敞开心扉,在醒来后,他意识到,既然无法逃离当下的困境,那就积极地去面对它。
他开始学习乐器、冰雕,帮助他人,燃起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也正是因为他从精神内里选择接受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学会了如何尊重自己如何善待他人,这反而让他最后终于在2月3日醒了过来,破除了怪圈。
这两部作品看似毫无关联,其实都指明了一个主题,那就是,“如果你发现经受磨难是命中注定的,那就你应该把经受磨难作为自己独特的任务。没有人能够解除你的磨难,替代你的痛苦(毕竟每个人要背负的十字架都不一样)你独特的机会就依存于自己承受重负的方式之中。”
这也是作者用亲身经历,想要传递给他人的宝贵经验之一。
三
同时他也提出了用3种方式发现生命的意义,即: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or从事某种事业——创造/从事某种工作。
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如真善美——去爱某个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面对无法改变的厄运,超越自我,以此改变自己。
书中提出了「存在之虚无」一词,如果人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有些人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大量的闲暇时间,会造成人内心的空洞和虚无。
而「存在之虚无」会以各种面具、伪装的形式体现出来。如遭遇挫折的人对意义的追求会通过追求权力(如权力的原始形态:金钱)得到替代性补偿。
或是遭遇挫折的人,对意义的追求会被享乐所替代,这就是为什么存在之挫折常常会转向性补偿的缘故。
作者还提出,这类的病历,可以观察到性行为在「存在之虚无」中会变得异常恣肆。
(所以纵欲的人,内心是极为空虚的吧?)
他指出,人如果陷入到糟糕的境遇,且是无法避免的情况下,人其实是可以选择用何种的心境去面对这一切的。
这让我思考,其实我和其他人所面对的任何事情,没有所谓好与坏,它们都是中性的,好坏黑白的定义皆来自于人对它们的看法。
所以我目前的境地,都是我自己选择的结果,就像是玩游戏,每到一个关卡,我做了不同的选择,就会决定游戏的导向,如果想要改变结局,中途就要改变选择。
在过去,我一直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或许我现在也要重新反思。人不一定完全是环境的产物,因为在集中营,作者目睹了有些人像猪猡,而有些人则依旧保持着高尚的人格。
四
人是复杂多面的,但在外在的环境中,人要表现出何种的状态,更多的是他自己的选择。
就像电影《哈利波特》中,邓布利多曾说过,“决定我们是什么人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所以当困境降临,我们自己必须回答生活向我们提出的那些问题,而要回答那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担负起生活的责任。
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