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偶遇了很多场世纪晚霞后,某一天开始习惯于一抬头已经暮色四合。
秋和冬的转变仿佛只在一夜之间。
日子就像被风哗哗翻过的书页一样,目光所及就已经是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段落了。
到处都是2025快要到来的信号。想要写点什么,提笔却发现曾经热气腾腾的表达倾诉欲,丧失在日复一日的流年里。
靡不有初,鲜刻有终。所有事,都只有在最开始的时候,才是它原本的样子。越往后,就越偏离。
今年看过最有意思的书籍是赫拉利的三部曲,提出很多让人醍醐灌顶的新奇观点。
自由主义当道的时代,将个人感受奉为圭臬。所谓的快乐,其实是人对意义的错觉和现行的集体错觉达成同步。
人的生活秩序只是虚构的想象,我们出生以来就置身这种想象中,连欲望都深受其影响,生物没有自由意志。人是生化算法的组合,每时每刻,大脑的生化机制都会创造体验,但一闪即逝,接着就是更多体验闪现、消失、闪现、消失,彼此快速相连。在这一片混乱中,叙事自我试着找出秩序,丢下大部分的体验,只精挑细选留下几样,再结合个人看过的电影小说、听过的演讲、做过的白日梦全部混合在一起,编织出一个看似一致连贯的故事,告诉人们自己是谁、来自哪里、要去哪里、该爱谁讨厌谁……如果情节需要,这个故事甚至可能让人牺牲自己的生命。
人类的主观感受没有任何实质或意义,只是一种电光火石的波动,每个瞬间都在改变。
想起小时候书上写的,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那时候不明白这句话背后深刻意味。很多人认为的思考,其实只是重新排列了自己的偏见。
日子像是不知被谁按下了快进键。
直到某一天,朋友突然问我:“你成年后哪段时间最开心?”
愣了半晌,心下感慨,如此矫情的叙事方式,可能只有在国外生活工作的人才会有这样的心境。
刚上大学那会儿,第一次感受到自由的快乐,伤春悲秋、不着边际,好像自己才是世界的主角。
我还以为那个躺在宿舍床上,说要为节约地球资源做贡献被室友们调侃的少女只在昨日,实际上相隔我近十年了。
日月疯了一样在空中狂奔,一日催赶一日,时间如指间的细沙,悄无声息溜走。
时常觉得自己很陌生了,从前那个阴郁孤独、恣意任性的我,已经被时光掩埋。从不懂事到懂事,从不温柔到温柔。
也许每个人身上都拖带着一个世界,由所见过、爱过的一切组成的世界。
我们后来的样子,都是名为“过往”的家伙所赋予的。比如,思考的逻辑,身上的疤痕,说话的语气语速,喜欢的歌手音乐。
比如,当我向别人介绍起一座城市、一个国度。其实并不会客观。因为我年少时在那里读书,我介绍的其实是我的十八岁,我的二十岁。
岁末和少时好友聚会,一起去斯里兰卡、去秘鲁、去烟雨江南说走就走的旅行,那些日子还清晰如昨,却一转眼成了当年。
那时候没有吃过什么生活的苦,总在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的我们,只剩下相聚时,笑着对彼此说,如果生活可以按下暂停键就好了。
一切都明码标价的刻在标尺上,赤手空拳的少年人,多的是好高骛远 ,一意孤行,也曾跌进谷底,锥心泣血,添一身罪孽深重,才不枉年少身轻。
最终还是懂得了法则和代价,还是无法真正的年少得志,肆意轻狂。只能靠着时间积累能力与智慧。
最后人拿到的东西,真的还那样想要吗?
让人难过的是,大家都曾以为自己不是普通人。
那时站在人生的路口,自以为潇洒地转身,以为还有不需要任何理由就随时见面的每一天,以为还会有好多个这样明媚且浪漫的夏天。后来才明白:
原来浪漫的不是我们,
浪漫的是每个人回不去的年少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