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北大心理学专家徐凯文教授的危机干预课程,讲到名校大学生抑郁自杀的问题,我有很多思考。有些超级优秀的学霸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有一个学生给自己设定了很高的人设,只能考第一名,不接受第二名,但是自己又很讨厌那么努力学习,造成内心冲突。还有一个学生是各方面都很优秀,却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好像是为读书而读书,为考试而考试,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取悦他人。这叫空心病。
听到这些的时候我想起了自己的学生经历,虽然比不上北大清华那些学生,但也曾经有过人设的苦恼。我从小学到高一下半学年之前,一直都是尖子生,而且很多时候是最尖的那个。初二下学期之后就稳坐全年级第一。高一仍然保持。是被很多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在家里也被老爸管得很严,他把我立为弟弟的榜样,对我的管教最严格,发现我学打毛衣,把毛线抢过来一把火烧了,说影响学习。不让我去溜冰,怕我结交坏朋友。这些关注和管束让我很不自在,他们对我赋予很高的期待。我小学不记得参加什么比赛拿了第二,回去很高兴地告诉我妈,我妈却说,向来都是第一,怎么就第二了。我瞬间感觉像是被浇了盆冷水。初中有一次数学课上我跟同桌下象棋,被老师当场点名批评,他只批评我,没有批评我的同桌。有一次数学竞赛,我考试的时候肚子疼,不能集中注意力,那次竞赛就没获奖。回头我班主任就给我贴标签,他说:看来你也不算聪明的,也就基础好点。中考考化学被后面想做弊的人干扰导致紧张发挥失常,结果化学拖了后腿没考上最好的高中,事后不光我被骂,我的化学老师也被我班主任兼副校长批评怪罪。很多类似的事情,老师们的眼睛都盯着我,所以我很不喜欢当好学生,无形中没有了自由,犯错也不被允许。
后来接触了篮球,找到了生活中更大的快乐。篮球似乎有一种魔力,让我更加自由奔放,也激发了我天生的反骨。高中住校离开了严厉的老爸,我更像自由的小鸟。所以当时我天不怕地不怕。同时把太多时间精力放在业余爱好上,消耗过多体力,学习就疏忽了很多。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上课都不爱听课,不喜欢跟着老师节奏走。为了这个问题,好几个老师找我谈过话,我当时也是无法解释。后来我知道我那时身体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血液循环不好,很难集中注意力,听课会打瞌睡。然后成绩自然下降,淡出了尖子的行列,老师们就逐渐对我放松了关注,屡教不改之后几乎要放弃我了。但是我反而觉得轻松了,那段时光是我最轻松快乐的时光。上课有几次被老师点名批评,打瞌睡、讲话、不做作业等,我居然都没有太多羞耻感,脸皮越来越厚。我坐在最后一排,自习课的时候很放松把腿搭在桌上,跟同学聊天吃东西,还被前排学习好的人传纸条叫我安静点。呵呵,同学,不好意思,打扰了。为了看NBA逃课,晚自习时间为了看一场自己老师的篮球赛想方设法逃出校门。做了很多不符合我原来的人设所做的事。看上去很堕落,其实没有的,我依然是心怀激情和梦想的人,只是想休息一下,喘口气而已。我本打算高三来个冲刺,高二暑假突如其来的头痛让我也很无奈,几乎不能用脑。后来稀里糊涂考了个大学。刚上大学的时候也是吊儿郎当,后来上演了屌丝逆袭。最后考研终于给了自己一个交代。中间的疾病也算是敲醒了我,让我重新燃起对未来的向往。
其实在高中大大小小的考试中,我每一科目都拿过第一,包括地理历史这些文科,哪怕是有过心结的化学。学到有机化学那部分,别的同学都觉得难,我就特别喜欢,来劲了。所以我知道,只要我花功夫,只要我喜欢,没有学不好的。我有时候也会问自己,后悔自己不够努力吗?如果继续保持好学生形象,再努力一些,也许后面的人生路还会再上个档次。但我内心的回答一直是:不后悔。人生在于体验,每一种体验都是有意义的。而且在这个历程中,其实我在成长,虽然付出了一些代价。我突破了评价恐惧,享受过鲜花掌声,也承受过打击批评。赢得起也输得起,练就了豁达的心胸。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我怎么叛逆,一直没有丢的是对自我成长的追求。尽管放松过,但是该拾起的时候也会咬牙坚持。我不为取悦别人而学习,而是为自己,有内驱力。虽然过去扮演了很长时间学渣的角色,但我没入戏太深,知道自己其实是个特别爱学习的人,只是不爱刷题罢了。这点从没变过,出了校门后还一直有旺盛的求知欲,一直爱看书。
上大学时我跟班里学习最好的女生成了朋友。我发现她也被第一名的人设束缚了,很在意别人的评价,导致她看不到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面临人生重要选择也没有勇气挣脱束缚。稍微被别人超过就不放过自己,特别是被我这种之前看起来不咋样的人超过,懊悔自责,说自己大意了。我欣赏她的才气,却不认同她的保守。跟她比起来,我很庆幸自己自由一些了。我就不太在乎别人怎么看我。就算我被很多人误会倒追男生,我也破罐破摔,我说:反正我的口碑本来就不是很好,误会就误会吧,懒得解释。是呀,我本来就不是窈窕淑女,我是假小子啊,我是主动型人格,就算不矜持那又咋了,爱咋咋地。我做选择都听从自己的内心,不怕失败,拿得起放得下。说得不好听就是:太任性!
所以,我的成长经历也让自己深思,教育中的得与失岂能用成绩来衡量呢。现在已为人父母,我们又该怎么教育孩子呢。或许因为自己什么都体验过,我对孩子学习成绩也不怎么在乎。我认同清华附小的成志教育理念。女儿从小爱画画,从小的志向就和画画有关,到合适的时候我引导她定了一个更具体的目标,然后我找了一些这行业顶尖人物的作品和传记让她看。有一次班里写作文“我的梦想”,看到别的孩子的作文,我就跟她说,放心好了,就算你不是班里拔尖的学生,你也可以实现这个的梦想,因为你们班第一名要当医生,第二名要当科学家,第三名要当老师,第四名要当宇航员……就算第一第二名要跟你竞争,他们也不一定比你有创意。我对待竞争的态度比较佛系。当然我也鼓励她将来到最高的殿堂去深造,但只需要锚定梦想,不需要跟无关的人比较。有梦想才有内驱力,即便没有别人的鼓励和奖赏,也能勇往直前。将来我的孩子可能也会出现青春期叛逆,但只要梦想的灯塔没有灭,即使偏航了也会记得导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