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既然“十五志于学”之后是“三十而立”,然后“不惑”、“知天命”、“耳顺”、进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那么整个反应链条下来,怎么可以局限于成家立业这么简单呢呢?难道“成家立业”对于后面的“不惑”有什么帮助吗?孔子这样的“大圣人”留给后人的只有这么浅显的道理吗?!
。。当然不是,不过是后人为了迷惑我们传给我们的信息罢了,没有说“成家立业”不对,为了生存,成家立业是自然而然要做的,孔子何必为此担忧呢?!当然要把他认为最重要的东西传给后人,也就是现在人天天在用,却不以为然的“精神”,所说的“十五、三十……七十”并非真的指年龄,人生要经历的不同阶段罢了!若悟性高,无需等到七十岁便能达到此境界!十五立志于学认识自己及这个世界,三十对这个认识有了一定的理解,但还有很多的疑惑,后续就要致力于“答疑解惑”了,建立一个“普世的精神世界”,知有个“天理”在,即“知天命”,到了这个阶段,再用“本体上的功夫”,也就到耳顺的境界,所有话听起来除了提取有用的东西外,其他无论什么话也不会有“逆耳”的感受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坦然接受,这个阶段很难达到,若达到此境界,后面则有个“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最高境界!因为得知了每个人都有个“本体”在,所以不会干涉他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多的培育他人的自发意识,自行决定自己的人生,但这个放到最后正是因为,我们总想干涉他人的决定。但若是你的经历够多,悟性够大,有可能一瞬间就都明白了,人只有在“受打击”和“反思”之间才能走向更好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