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还是苏东坡?

读《苏轼传》时,突然发现,写苏轼的书有的叫苏东坡传,有的叫苏轼传,为啥不一样呢?

小结了下,主要是这样的: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历经数月审讯与折磨,他一度濒临死刑,最终因宋太祖“不杀士大夫”的祖训及多方营救,于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当时他45岁),由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因躬耕于城东山坡,效仿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忠州东坡种花的故事,自号“东坡居士”。此后,“东坡”成为他最具辨识度的名号,代表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和精神境界的升华。因此,许多书籍以“苏东坡”为名,突出其豁达乐观的形象。

“苏东坡”这一称呼更贴近大众认知,尤其在文学、艺术等领域,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等作品常以“东坡”之名流传,如《苏东坡传》《东坡志林》等。而“苏轼”则是其本名,多用于学术研究或正式场合,强调其作为历史人物的全名。

古人有“以号行”的传统,苏轼的号“东坡居士”传播广泛,甚至超越了本名。后世为纪念他,常以“苏东坡”称呼,既亲切又具文化内涵。这种习惯延续至今,使“苏东坡”成为更常见的指代。

简而言之,“苏东坡”是其精神象征,“苏轼”是本名,两者在不同语境下使用,共同构成了对这位文化巨匠的多元认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