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是考试,没有时间留给你准备,初入职场的时候赵维不以为然,无论是什么工作,总要准备好才会动手去做。
这个习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好的,但是,并非所有的工作都会留给你准备的时间。
入职一年多的时候,赵维被领导叫进了办公室。
公司做业务调整,正是一个大变动的时候,调整就意味着机会。
领导询问赵维:有个新项目要启动,你有没有兴趣?
赵维犹豫了,这的确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对于入职近一年的他来说也是一种肯定。
然而面对这个机会赵维满脑子想的却是:新项目是我的专长吗?万一把新项目搞砸了怎么办?搞不定的话会不会很丢人。
对未知的恐惧占据了赵维的内心,因为习惯了做事前准备,这种没有丝毫准备的工作让他心里没底。
赵维犹豫着说出了没有自信的回答:“我挺感兴趣的,但是可能无法胜任,需要先准备一下!”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如今两年过去了,赵维犹如一颗钉子,死死的钉在了原本的位置上,半步也挪不动。
赵维告诉我,这件事足以让他肠子都悔青,当时的新项目对于整个公司的人来说都是未知的。
但就有一个同事接了下来,一边去做一边学习其中的新东西,大半年下来,新项目做得风生水起,如今的待遇早已甩开赵维几条街。
我相信如果赵维接手了这个项目,一定能做的更好,但他虽然有能力却没有冒险精神。
也许你想保证万无一失,但机会从来不等人,没有预习和复习的时间留给你。
赵维的做事风格就是典型的学生思维。
不要总想着等你足够强大了在承担更大的责任,而是要让更大的责任促使你快速的强大起来。
诉诸情感,却不诉诸现实
我曾见过不少人,其中也有已经走出校园很久的,做起事情来依旧像个孩子。
主要体现再他们认为只要认识,就能理所当然的请对方帮忙!
你有没有再微信上遇到过这样的“好友”,一个月也不说一句话的人,有一天突然问你能不能帮个忙,事后只是简单的一句“麻烦你了”就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更有一些人,会理直气壮的找到你:“你好,我是做公众号的,因为做的比较晚,你把做公众号的讲演分享一下呗!”
更有甚者会说:“你看你的那个账号还有一个广告位,反正放着也是浪费,你帮我挂个广告吧!”
凭什么?
当然,我也可以拒绝,但是聪明的人从一开始就不会这么说。
这和典型的“我弱我有理”何其相似。
我虽然有这个能力,但这并不是义务帮你的理由。
强调过程,却不看重结果
朋友小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表现得异常积极,每天都会自愿加班。
他觉得越晚离开就越能表现出对工作得积极性。
看到那些一到时间就离开得同事小林甚至会嗤之以鼻。
偶尔,小林甚至会通宵在公司工作,整个冷冷清清的办公室里只剩下他一个人在码字。
然而,时间长了小林发现,老板对于他这种拼命三郎的劲头没有丝毫反应,甚至连一句赞赏的话都没有。
那天晚上小林一反常态的没有加班,而是拉我出去喝酒,在桌子上小林垂头丧气的跟我抱怨着老板的不公。
“你看我工作多努力,为了进度还通宵加班,老板不发奖金也就算了,居然连一个表示都没有!”
看来小林已经陷入了一个错误的逻辑当中。
我忍不住问他:“你的工作是超额完成的吗?”
“没,不过我也没落下!”
我又问:“那你的工作完成的很出色吗,在公司里面是最好的吗?”
“不是,我刚到公司,还没有彻底熟练!”
我拿起酒瓶给小林续上,这才郑重的对他说:“兄弟,也就是说同样的一个工作,你花了别人几倍的时间,做出来的还不是最优秀的,如果你是老板,你会表扬这样一个员工吗?”
就过程来说,小林的确很努力,但是老板看重的只是结果,没有人关心你为了完成工作有多努力。
小林这种只看过程的学生思维也是在十几年的学习生活中养成的。
在学校的时候,有一次考试没考好,老师和父母会安慰我们:没事,只是一次考试而已,只要努力了就行!
离开了学校,就必须改变,小林必须明白:过程再努力,如果没有一个好结果,都是无用功。
因为业绩不是靠努力就可以的,工资也不是靠努力就能提升的,一切都建立在一个好的结果上。
考核的时候没人问你是怎么完成的,他们只会问你:完成的怎么样。
不敢接受别人的好意
公司里每年都会进来一批实习生,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够大方。
老同事买的水果送到他面前,他也会不好意思的摆手说:不用啦,谢谢!
同事一起吃个午饭,有人一起买了单,他也会反复的再后面说感谢和不好意思的好,甚至会要求把钱转回去。
其实这些都是不够大方的表现,或者说是不敢接受别人的好意。
这样的一点优待只是老人对新人一点关心,传递的一点善意。
你大可不必太放在心上,简单的一个微笑道谢然后收下这份善意就好。
毕竟再老人眼中,你还只是个孩子,照顾一下也是理所应当的。
但是如果你一味的拒绝或者追着道谢就会让人感觉怪怪的了。
你的拒绝会给人一种生人勿近的距离感,很难快速与他人打成一片。
如果你觉得不好意思,没关系,明天回赠一个同样的善意就够了,这样不仅不会让你有心理压力,同时也让人产生好感,这样的一来一往,自然就能快速建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