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组织部门安排,选调生到村任职第一年,至少1次走遍全村农户,进家门、察实情、听民声,了解群众想什么、难什么、盼什么。广大选调生要借此机会,深入群众当中,倾听基层呼声,练就调查研究基本功,让自身成长,让群众受益。
扑下身子,在调查研究中练就“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从容心态。选调生从“校门”走到基层一线,对村子了解甚少,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看着《村情要素表》可能会不知所措,村情综合报告更是无从下手。正所谓“在办公室里看到的全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选调生要主动带着问题走出办公室,走到田间地头、走进村民家中,与村民挨着身子坐、与群众多说贴心话,真正做到身至心至,有利于选调生了解村子情况。获得一手数据后,要带着“火眼金睛”对数据进行整理甄别,突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障碍,避免盲人摸象、一叶障目的局限,去伪存真,确保真正识得“庐山真面目”。“调查之后才有发言权”,用脚步丈量了村情,着手写出来的报告才更具说服力,自2023年11月驻村以来,我走遍全村27个自然村六百多户人家,逐步了解村子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民风民俗,村民生活等情况,最终形成了村情报告的基本数据。
用心用情,在调查研究中涵养“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选调生深入基层调研,直插现场、直面群众,看到的、听到的都最为真实,因此不能只着眼于完成村情综合报告,要时刻留意察觉村民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的生活细微处、设身处地体会群众的“酸甜苦辣咸”。这就要求选调生在调研过程中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更要杜绝走马观花、“伸手拿来”,要带着感情走进家门,与村民做朋友,同说“乡土话”,同喝“一壶茶”,努力打开村民的话匣子。在“现场看、听他说、当面问”的过程中,要有以小明大、见叶知秋的敏锐性,善于发现群众不善说、不敢说、不明说的困难和问题,坚持边调研边解决。在将近1年的调研过程中,我发现并解决了许多村民急难愁盼的问题,如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农田用水问题,帮助困难家庭孩子填写助学申请,帮助眼疾老人申请手术补助,帮助种植户申请粪肥补贴等,实现了撰写村情报告和解决民忧的双向奔赴。
谋求实效,在调查研究中展现“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选调生开展调查研究,既要调查更要研究,从细枝末节处发现症结,从复杂问题中找出关键,多作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多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既要解决存在村民眼前的急难愁盼,也要着眼村子长远的发展利益。面对群众眼前的急难愁盼,在充分了解民意的基础上,充分利果用好选调生服务群众经费,一环接着一环,让经费真正发挥其“为民”作用;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方向、重大项目的选定等事项上,要利用调研成果,积极建言献策,争做村子“参谋员”,让两年的驻村生活更为扎实、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