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这个创作课题这周五去参加答辩,今天正好整理下思路。围绕项目内容、项目成员、成果形式、经费预算这四个问题,我想项目内容主要是研究价值及作品设计,值得谈谈的是作品的设计。室内乐三个乐章需要来自三个不同地域的童谣素材,于是第一乐章选择环杭州湾地区较为典型的一些儿歌来组成,这个乐章设想为奏鸣曲式,主部主题用杭州建德的《顺采茶》,连接部可以用摇篮曲,副部主题用舟山定海的《渔鼓调》,结束部用《带鱼带乌乌》,这里有三种文化的结合,一是茶文化,一是亲情文化,一是海洋文化,其中亲情文化随处可见,而茶文化和海洋文化可以说是浙江地区比较有特色的两种文化。第二乐章围绕浙东南沿海温州、台州地区,选择温州乐清地区的《对鸟》与台州黄岩的《石榴花》(在“台州乱弹”中运用,与戏曲文化结合)写作一首慢板,第三乐章以浙江中部金华、衢州为主,回旋曲式,选择缙云的《数田鸡》,写作赋格段作为叠部,这个主题可以与另一首《数蛤蟆》对比写作为赋格段。其余插部可插入《白扁豆》、《黄泥昵崽》、《喂臭蚁》、《放牛调》等,以上构思是一个粗流的收集资料的指导。
这个作品的创作主要难点在于方言的学习,一个从小受巴蜀文化影响的创作者去感受吴越文化的全新体验,这也许也是创作的趣味所在。专门为儿童写音乐的作曲家很少,用儿童素材去创作的作曲家也很少。近来对儿童心理教育,亲子关系越发感兴趣的我期待能用成人的心态去体验儿童的感受,去创作天真而又成熟的音乐作品,这种体验是美妙的。创作另一个难点就是容易落入俗套,创作最后变成民歌改编,这是我必须挑战的,如何将这些素材杂糅为自己的东西,最终变成自己内心血液里骨子里的东西,这确实需要作曲的智慧。首先要求作曲家真正地热爱,真正地回归本真的我,回归到童年时代,真诚面对,才不至于生硬地只是找到几个民歌素材套到作品中,另外也需要作曲家的创作技巧,那就是如何将这些童谣隐形,偷换,不让人一眼看到底,而又运用其中密码,这的确是需要脑力劳动的活,兴许一直做下去会有更多的惊奇。
想尝试用中西结合的配器去表现,当然还有许多问题纠结着,唯有写下去,就像好报现在要求每天写,那就是定时要坐到电脑旁去写,不管写得好坏,写出来过不了自己的关还可以修改,再留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