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简爱》里的一句话,颇有感悟:
“我越是孤独,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没有人支持,我就越是要尊重自己”,很哲理的句子,也很是喜欢。
孤独是什么?
孤独,它是人生的常态,如同阴晴圆缺的月亮,如同四季轮回的更替。它悄然而至,又如影随形,陪伴着我们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它是那个在人群中默默观察你的存在,是那个在喧嚣中静静陪伴你的声音。它是那个你必须独自面对的课题,更是你必须闯过的人生关卡。
你、我、她、他,我们都有过孤独的时刻。那些时刻,我们仿佛置身于茫茫人海,却感觉孤单如影。我们仿佛身处闹市,却觉得寂寞如雪。然而,正是这些时刻,让我们学会了独立,让我们学会了坚强。
有时候,孤独是别人刻意为之的结果。他们或许出于善意,或许出于恶意,将我们推入孤独的深渊。但正是这些刻意的孤独,让我们学会了抵抗,让我们学会了反击。
有时候,我会教育我还上幼儿园的丫头说:
当别人孤立你时,不要惊慌失措,因为他们的目的可能是让你感到不安、情绪低落,甚至逼迫你陷入自卑。我们不能轻易落入别人设下的陷阱。要勇敢地面对,坚定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别让别人的孤立成为你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因为,这世间的逻辑就是: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决定自己的价值。
最近,在读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我深感每一位萨满都是孤独的灵魂。尽管他们拥有上天赋予的神力,令年幼的我以及整个部落的人敬畏和感到神秘,但我读到了在这份神秘背后,更多的是人们敬而远之的态度。就像那次,萨满伯伯与父亲发生争执后,我和列娜被迫在他的希楞柱里守夜,时刻提防他的暴怒。这种疏离感和畏惧感,恰恰体现了人们对萨满的复杂情绪。他们既依赖萨满的神力,又畏惧这种神秘力量可能带来的危险。
在敬畏神明的氛围中,我们不难察觉到人们对于萨满的孤立心态。即便是身为孩子母亲的妮浩,也难逃孩子一个个离去的命运。虽然她为救人而付出,但在文学之外的现实世界,我们不得不将这种离去视为一种远离。这种孤立与离去的交织,仿佛在诉说着某种不可言喻的悲剧,让人深感无奈与哀婉。
不过,那又如何?作为伯伯,萨满的身份从未让他放弃自己的职责;同样地,作为母亲的妮浩也未曾舍弃她的职责。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心中怀有神圣的使命感,更是因为他们深知对自己的尊重、对行动的尊重、对周遭孤立的无所畏惧。在这两种角色的表现中,我看到了坚持与执着,看到了对于生活深深的热爱和敬畏。他们的行动,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人性的力量,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正是由于他们肩负着这样的使命,也由于他们无畏孤独、信念坚定,因此他们始终受到部落人民的尊敬。他们像山岳一样屹立不倒,孤独是他们的盾牌,信念是他们的武器,职责是他们的灵魂。他们不仅是部落的守护者,也是人们心中的英雄。
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当我们学会珍爱和尊崇自己,那种由内而生的光芒,不仅会让自己为之惊奇,更会让周围的人对我们肃然起敬。而且,随着内心的日益强大,我们将能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去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
有人说,自爱和自尊是自私的表现。然而,这真的是这样吗?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不尊重,又怎能期待别人的爱与尊重呢?自爱和自尊并非自私,而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是赢得他人尊重的基石。只有先爱自己,才能更好地去爱他人,才能在生活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地战胜孤独,塑造出一个充满阳光、洋溢青春活力的自我;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他人和谐共处,无畏地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
因此,当我们深感孤独,缺少知己,无人问津时,我们必须且应铭记这句话:“我越是孤独,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没有人支持,我就越是要尊重自己”。这就像一棵在荒芜之地生长的顽强的小草,尽管四周无人问津,但它依然倔强地向着阳光生长,绽放自己的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