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从前,现代社会的获取书籍的途径和成本较古人有天大的优势,所以对于古人来说很奢侈的读万卷书,对于现代人已经不是很大的问题。但新的问题是,有多少人即使读书万卷,然而却也没什么用。你虽然懂得很多道理,但有时候,反而是懂得多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这些问题,个人认为,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相对来说,现代人比古人少了一个东西。那就是古代读书人所谓的“本经”。
“本经”指的是治学的人,会在繁杂的经典之中,选出一本做为他的“根本”,这可能是他的家长或老师为他选的,也可能是他自己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选的。“本经”明确之后,倒背如流只是基本要求,比如《大宅门》中七爷的老师的“本经”《庄子》,任意挑出两个字,他都可以将相关章节背出。在此基础上,会将经文所讲解的意思完全吃透,历代相关的注解、引申也会滚瓜烂熟。由此形成个人的基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同时,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换句话说,就是集中全力于“本经”,搭建出自己的三观和方法论的框架,形成自己的基本盘。以此为其基础,构造出自己看人看事的眼光,做成事情的技能。很多人整天看着很用功学习,但却没有功效,问题就在这。“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嘛!
那么,有人会问,这会不会太过绝对,知识面过窄了呢?这里请记住:第一,世界上的大道理其实都是想通的,翻来覆去就那么几条,不过不同的学派用不同的语言表达而已。第二,这种方式构造的是基本框架,并不是排斥其他的内容。而是先打好框架之后,吸收其他内容时会更有效。第三,对于现代社会来说,知识性内容的补充更加方便快捷,只要有主动性,并不是问题。
同时,那些能够学以至用,经世济民之人,读书仅仅是手段,而绝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对于他们来说,书籍是将做事方法,人生经验进行传承的一个载体。这里直接引用忙总当年的话:
“必须熟悉《论语》,因为这是中国政治入门教科书,此外《春秋》(其实《资治通鉴》是其升级版)是政治经验总结,《尚书》是政治事务(其实是政治文告)案例,《周礼》是组织结构案例,《易经》是平衡思维方式(中庸思维)训练大纲,等等。”
来自网络,原作者:忙总
结合以上以及自己这么多年来的思考和实践,觉得在当今社会对于每个人来说更加有必要确立自己的“本经”。来作为你立身处事,或者是作为你思考问题的一个最基本的依据。尤其是在当今社会这个信息泛滥的大背景之下,很多人都非常容易被繁杂的信息所左右,今天看到这个内容产生一个想法,明天看到那个内容产生另外一个想法,不仅使得自己思想波动严重,而且做事做为人也会随着这些外界信息的干扰而起伏不定,忽左忽右,不仅让自己难以成事,也会让身边着你的人觉得你不靠谱,不可相信。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本经”可选择的范围已经大大扩展,你当然可以选择历史上的经典,也可以选择一些现代学科的经典作为钻研对象。个人觉得,也可选择你的偶像的经典传记及人生研究。有兴趣的不妨在文末留言,将你的“本经”,推荐给大家一起探讨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