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曼德拉效应
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于2009年进行大型强子对撞机及量子电脑的实验,“曼德拉效应”出现。
许多人表示,在自己的记忆中,南非总统曼德拉“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在监狱中死亡”,但现实是曼德拉没有在20世纪80年代死去,后来还被释放,还当上南非总统,直至2010年时仍然在世(曼德拉在2013年才逝世)。
但是,原来早于2010年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自己清楚记得,曼德拉在8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在监狱中离世。提出的人能够陈述当年自己看过的报导、葬礼的电视片段,甚至是曼德拉遗孀赚人热泪的演讲。当这个说法提出后,得到大量网民回应,表示有相同记忆。
此后,相类似的事件在全球各地不断发生,在2015年和2018年成为爆发的高峰,之后余波还在持续。
2013年,曼德拉去世的新闻自发布之后,世界各地的人发现自己对曼德拉的记忆出现了混乱,从死亡时间到死亡原因都出现了不同的记忆。
这种大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与史实不相符的现象,即记忆与现实存在的矛盾的现象,称为曼德拉效应。
在你的记忆中
“爱我中华的歌词是56个民族,56支花,还是56个星座,56支花?”
“米奇老鼠穿短裤还是穿背带裤? ”
“雕像沉思者是用拳头抵住头,还是用手托住下巴? ”
答案是:56个星座、短裤 、用手托住下巴
2.三明治效应
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称之为三明治效应。
把批评的话放在间,不容易激逆反心理,更能让人接受。
来看两段对话:
你:你今天化的妆太浓了,有点吓人。
女朋友: (40米大刀已祭出)
换一种说法。
你:你今天和以前不一样了,更性感了。
女朋友:是嘛
你:就是粉涂的有点厚
女朋友: (皱眉,大酝酿中..
你:我觉得淡妆或素颜更好看,别的女生没法跟你比。
女朋友: (阴雨转晴)
3.损失厌恶心理
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
面对同一目标对象,失去的痛苦远远大于得到的快乐程度。
比如说,捡到100块钱可能只会让你高兴几个小时,但失去100块钱却会让你伤心好几天。
很多商家也利用消费者厌恶损失的心理,变相逼迫你下单,因为不买就觉得损失了。
“最后10份,售完即止”
"清仓大甩卖,全场5折”
活动周年最后一天,错过要等x年
甚至网络上的文章标题也利用了这一心理, “不清楚这一点,你很难获得幸 v“不改变这几种思维,你将永远穷下去”
4.潘多拉效应
人本性中存在一种「越禁越为」的逆反心理,即越不让我看,我越要看。这一效应也被广泛应用在生活中。
半遮半掩的女子更动人,禁地总能吸引人们前来探险。
再比如,我说「严禁双击屏幕」,还是会有不少人忍不住一探究竟!这是人性中好奇心在驱使
5.卢维斯定理
美国心理学家卢维斯提出。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就很容易将别人想得很糟。
谦虚是好事,但过分的谦虚反而是种虚伪,实事求是才是正确的为人处世方式。
6.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由于信息技术提供了更自我的思想空间和任何领域的巨量知识,一些人还可能进一步逃避社会中的种种矛盾,成为与世隔绝的孤立者。在社群内的交流更加高效的同时,社群之间的沟通并不见得一定会比信息匮乏的时代更加顺畅和有效。
所以,要时刻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如果只选择使自己预愉悦的信息,时间长了会将自己禁锢在蚕茧般的「信息茧房」中。
多学习不同牛人的思维方式,才能在在未来应对不同挑战,真正提升自己,轻松跨过坎坷。
7.阿伦森效应
「阿伦森效应」是指随着奖励减少而导致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导致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阿伦森效应也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一开始给你1块,再给5块,你会觉得对方很大方,以后还能给你更多钱;
反过来一开始给5块,第二次就1块了,你肯定觉得这人没诚意,也没有和他相处的欲望了。
总金额都是一样的,但逐渐增多和逐渐减少的感觉天差地别。
为人处世也是一样,刚认识就过分热情,之后回到正常水平,明明自己也是善良的,别人也会觉得你越来越没诚意。不如一开始适当友好一些,后面再多点热情,对方反而觉得你是个很不错的人。
8.互惠原理
如果别人给了我们什么好处,会触发的亏欠感,于是会想办法回报对方。
假如你坐在路边椅子上休息,从旁边过来一个男孩,二话不说蹲在地上给你擦鞋子,那份热情和执着让你无法拒绝。
那位男孩接下来要做什么呢?
他就给我你介绍刚才擦鞋的鞋油,他说他的这个鞋油非常好,你一定要买一盒。
这个就是他强加给你的服务,让你产生了一种负债感,你觉得只有买了他的产品,才得到了心灵的解脱。
大多数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会选择购买,甚至不会太在意这盒鞋油的质量。
9.拒绝-后撤术
这是另一种互惠原理:如果你想让别人答应你的请求,可以先提一个大要求,被拒绝后,再提一个小要求。
比如有些公司在大街上发传单,如果直接问顾客的手机号码,那么大多数人都会拒绝。
如果先提一个大的要求,例如邀请顾客到店看看,被拒绝后,再问手机号码,那么成功的概率会大得多。
再比如向朋友借1000块钱,第一次开口借5000,被拒绝后,再说“那1000吧”,用这样的方法,借到钱的概率会高得多。
其实很好理解。
我提一个要求,你拒绝了, ok,我后退一步,换个小一点的要求,受互惠原理的影响,你很可能也会退一步。
实际上,这个小要求才是请求人的真正目的。
10.强迫选择原则
想让一个人顺从你,别给他多个选择,而是在一个选项里选。
比如周末想约妹子出去玩,不要问“周末有时间吗”,而要说, “周末去看电影还是游乐园?”
把选项限定在「出去玩」里面,而不是「要不要出去」,从而增加约会的成功率。
11.吊桥效应
当你过吊杯的时候,会肾上腺素上升,心跳加快。
这时如果一个人出现在你面前,你会觉得自己心跳加快的原因是对方让你心动,从而产生暧昧的情愫。
因此,当你你想追求某个人,就带他到一些刺激的场景中去吧。
比如看恐怖片、过玻璃桥、玩过山车等等。
12.锚定效应
我们的思维常常会被第一次获取的信息所
绑架,就像沉入水中的锚一样,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就是人们会以最先接触到的人或物作为锚,或者选定的一个人或物作为锚,然后拿其他的人或物来跟这个锚定的人或物来进行对比,比这个锚定的人或物好的就会有好感,有正面评价;而比这个锚定的人或物差的就会评价为差,会形成负面评价。
所以,很多时候,同样的人或事物,在不同的人那样的评价标准是完全不同的,有些人觉得很差的人或事物,在另外的人那里,却可能被评价为优秀或美好。
两样东西如果有很大不同,那么,我们往往会认为两者的区别比实际更大。
比如买房时,为什么销售会先带你看破旧的房子?
先带你看破旧的,报价虚高的房子,这种房子并不打算卖,而是用来对比。
这样一来,你看其他房子的时候,就觉得性价比很高,然后痛快下单。
13.道德许可效应
当你做了某件事,产生了强烈的满足感,这时候再去做与目标相反的事,也不会有愧疚感。
比如你肯定也会有这样的情况:
学习了两小时,这时候玩几小时王者或者抖音,会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事,结果不断沉迷其中,耽误了学习。
在健身房锻炼了几天,这时再去吃烧烤,竟然一点负罪感都没有,理由是“我已经锻炼了”。
这就是「道德许可效应」
在《自控力》中有个实验,心理学家调查了那些纵容自己颓废的人,他们认为自己一直很自控,没有罪恶感,认为自己理应得到奖励。
然而正是这种补偿的心理使人堕落!
要避免道德许可效应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去做与目标相反的事,否则你的目标永远完不成。
14.恋爱补偿效应
当一个人发现对方喜欢自己时,也会一识地对这个人产生一些好感;而在这种互有好感的前提下,两个人在一起的可能性更高。
因为别人对你的喜欢,是一种认可,这种认同带来的满足感会让你沉醉其中。
在电影《怦然心动》里就有这么一幕。
朱莉看到布莱斯蓝眼睛的一瞬间,就开始喜欢他了。然而,布莱斯一开始对她并没有感觉,还觉得她神经兮兮。
后来,布莱斯开始关注她,常常想要见到她,甚至还想亲吻她。
我猜,当你看到这里的时候,脑海里不觉便浮现了某个人的面容.了…
15.投射效应
一束光照射照射在一个物体上,这个物体的影子就会投射到别的物体上。
要想建立好的人格,尝试从赞美别人开始,受「投射效应」影响,人们容易将你对他人的描述,联系到你身上。
当你总是夸一个人真诚、善良的时候,别人会自然而然地,将这些形容词理解为你的特质。
就像我收到了好评和点赞时,我会觉得我的读者们,也想你们夸我的那样,温暖且富有魅力~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边缘奇迹”,看更多有意思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