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透生死》第111页,雪漠老师这样写道:“他们越学佛,就越看不惯身边的人,总是觉得别人这个不好,那个又不好,烦恼反而越来越多。……真正的信仰,应当为人们带来光明、和平、安详、清凉,而不应该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有色眼镜。……叫人烦恼、沉重的,其实不是信仰,而是看起来很像信仰的一种热恼。”
读到这里,让我再次想到了“灵性逃避”这个话题。
说说自己吧。在刚开始学佛的时候,也经历过这样的过程,比如对别人的言辞和举动很挑剔,如果事情发生在以前,可能会忍不住指责或发脾气,学佛之后则这样对自己说:“不要生气,不要动怒,我学佛。”这样自我安慰之后,的确不会像以前那样冲动了,但是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有问题。
读了很多修为甚深的禅者的作品后,才渐渐明白,行者不代表没脾气,不代表不能生气,但他们与非行者不同的是,前者有一颗能觉的心在随时随地观照着自己的行为,他们非常清楚发脾气的前因,发脾气的当下在看着自己,之后可以就此放下而不带入后续的生活;后者则是被恼羞成怒的情绪牵引着驱动着,没有观照,像惯性一样等情绪停下来行为才会随之停止,正是到那时他们才能看清楚自己的行为导致的后果意味着什么。
渐渐地,随着学佛的深入,禅者会越来越放得下欲望和烦恼,于是不再容易动怒,不再对别人挑三拣四,而是带着一颗大体同悲的心去包容对方,解构对方的行为。
我自然还没到达这样的功力。但是,现在我明白了,学佛之人也是凡人,在红尘中行走,即使觉悟也不会失去个性。觉醒,是把万事万物的本质看清楚,之后,我们还要带着个性继续生活。对于真正的禅者而言,不嗔不恨不恼怒,是因为把贪嗔痴放下了,看破了执着,而不是头脑上的理性的克制。像我之前那样,为了克制而克制,打着学佛的名义,并不是真正的修行,不是真正的信仰。真正的信仰带给人们的该是清凉,而不是以任何信仰的名义做灵性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