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之一,
就是对勤奋刻苦的赞美和传承,
尤其是那些少年时勤奋求学的名人典故,
比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等都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了。
绝大多数孩子从小学阶段起,
就特别会被要求要学习刻苦认真,
长大了才能有出息。
这一论断有可能是正确的,
如果我们把“成功”和“有出息”定义为考上名校,
没有勤奋刻苦的学习肯定是实现不了的。
但是如果孩子没黑夜没白天地学习被称为“勤奋”的话,
要是孩子废寝忘食地花三天创作了一幅画,
那孩子是否也应该被称为“勤奋”呢?
慢先生说:
勤奋,
在不同文化和社会中有不同的定义。
从孩子7岁起进入小学,
对于孩子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勤奋感的塑造。
但如果只把勤奋感简单归结为学习努力,
那么对学习不好或成绩波动的孩子伤害巨大,
他们将觉得不如别人努力,
形成深深的自卑感,
而良性的勤奋感是对技能和任务形成能力感,
并不是只有学习这一种途径,
只盯着学习不好这个情况责骂孩子“不用功”,
孩子将泥足深陷挫败不已,
形成不良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