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时间流逝是为一种损失?这并非取决你当时在工作还是娱乐。
处置时间常是“劳逸结合”的老生常谈。但是这种说法隐含了一种基础性的逻辑,即逸是为了劳;若抛开一切价值观的约束,逸为何是为了劳而生?难道是因为原罪,人被责成以劳动为主体的生命?又有多少人接受了原罪呢,显然不是。
罗洛梅在《人的自我寻求》中举例了一个年轻人,大意是指其一生经历了很多荒唐出格之举,但旁人看来都是需要极大冒险的“勇气”或“暴力”才能完成的事,但是他的意识甚浅,虽然身心健康却自我意识匮乏,以至于他的行为似乎不是出于个我的决定,简而言之就是浑浑噩噩。不仅要为混沌付出代价,更糟糕的是永远失去的时间,因为真我不全的状态生存,完全由假我伪装生活下来,以至于所有的时间就像不曾有过一样。
这样看来,首先必须是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时间才是不浪费的生命。
意识不到的情况很多,比如过度的睡眠;纯粹看电视的时候——若不是看一会暂停思考,而是紧跟流媒体的逝去而逝去,恐怕你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时间只剩下广告时间。相信过度消耗注意力的工作,比如紧盯着机器,纯粹的打字等等,这些也是无自我意识的时光。其实背书、抄写这些有动作无心的时刻又何尝不是。
类似情况还有很多公共场合,因为随集体的反应而注意和反应,忘记自己先然的存在,而完全为应付公开场合而焦灼等待。或是在一些人或场景内,只是伪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为了掩饰付诸的心力也无暇顾及剩余的自我。
其次,保证这段时间的经历不是断裂于过去与将来的。
比如穿越时空一遭回来却不记得去过,即此回忆甚至无法与个体的记忆勾连,此般本身不具备对后来的意义;而若无法回到时间原点,那么还损失了在现代的时间。简单应用的话,一次时间过度的娱乐是一种浪费,而若紧接进入另一个无关工作任务的话,无法消化那段休闲时光,即是将它置于断裂将来的过去,那么不仅那段时光就此永远过去了,而其所带来的意义也寥寥无几。
而逆转的方式就是消化它,对旅游、电视,即使是正儿八经的书籍,仅仅是完成了过去了,它或许完成了那段时间的使命,但没有和前后的邻居打好关系,依旧无法独善其身。再好的书,如果只是看完了说“真是本好书”——那么即便阅读中做了多少笔记和划线记号都会被快速遗忘。
简言之,对待学习我们习惯用整理的方式,而对待过去的时间又何尝不需要重新置放到合适的位置。其关键在于,找到它与现在及即将来到的生活的联系。
在旅游中若是忙于奔波走马观花,无力停下来感受下自己与风景的联系,那么也就是自我存在的不知觉。也许,随行的旁人、人山人海的游客都会成为一个人感受自我存在的阻碍。以这般状态出行,感受到的也是残缺不全,过后消化也难有进展,结果旅游就只能成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逃离或出轨,而回来只是弥补破轨的更多时间成本。
它们都不再是真正的我的生命时间。看书不重在中途笔记,更重要的是过后的意义整合。若随后无法阐述曾有过的强烈感受,那么那段读书时光又被彻底抛却。类似地,见过的人、吃过的饭又何尝不是如此;不边看电视边吃饭的道理也在于此吧,因为看电视这件事本身会让你忘记了正在吃饭的你自己、你口中的食物和你身体的联系,这些都在自我意识丧失同时消却。
可若人生只是记得见过,尝过、试过;它们的意义又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