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恨不相逢未嫁时?是的,这就是原始出处,作者张籍是大唐元和年间一个较为有名的诗人,白居易的好朋友,白居易诗中的“张十八”、“张水部”就是他。上面的这首《节妇吟》,看上去像情诗,但诗还有个名字叫《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东平是山东的一个地名,司空是官职,也就是说诗是写给李师道这个人的。李师道,男,元和时期山东的一个节度使,他用重金拉拢身为朝廷命官的张籍,张籍借情诗的形式婉拒了。李师道,他将是本节要重点讲到的人物。
上节讲到,藩镇强势,唐室微弱,欲革弊端,困难重重。功夫不负有心人,唐宪宗终于等到了一个削藩的机会。元和九年(814年)底,彰义节度使吴少阳病死,儿子吴元济秘不发丧,出兵四处抢掠,肆意妄为,不顾大局。
当时的彰义,管辖范围为现今河南省南部及安徽西面区域,地处淮河流域西面,节度使驻地为蔡州(现今河南省汝南),所以彰义又叫淮西或淮蔡。淮西和河北地域那些藩镇一样,属于典型的“表面顺从朝廷型”,节度使一手遮天,占地为王,几十年不向中央上税,并和河北的那些藩镇相互勾结互为表里。
吴少阳一死,朝廷也得到了消息。中央派员前去吊唁,被淮西拒之门外。此外,吴元济的抄寇小分队,一度袭扰到了东都洛阳。摆明了不给朝廷面子。这时,唐宪宗就找宰相们等商定,大家都说太不像话了,建议征讨,理由是淮西的地理形式与河北不同,河北地域藩镇彼此相邻相互照应,而淮西的周边的藩镇全是朝廷的势力范围,形势对朝廷有利。唐宪宗终于拍板:打!当然,吴元济也非善茬,战事拖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元和十年(815年)。
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全面主持朝中军政事务,然而征讨工作还是没有起色,皇帝又派了一个工作组到前线慰问,由御史中丞裴度任组长,考察淮西战事情况,裴度回来汇报说淮西打得下来,并举荐了一个叫李光颜的将军。果然,不久李光颜取得了开战后的首个胜利。
胜利并没有延续,正当朝廷 和淮西打的如火如荼时,河北的两个藩镇趁乱出来搞事了。
一个就是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上节写到过,王承宗之前就和朝廷干了一票,而且全身而退,压根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他先是给朝廷上了一堆折子,为吴元济开脱,朝廷当然不会理;王老兄不甘心,派了一名专员,借给朝廷汇报工作之名去当面求情。单纯求情倒还好说,关键是这个专员牛气哄哄,在宰相武元衡接见时颐指气使,貌似两个人的身份给到过来了,武元衡是何等人物,一顿呵斥把这个地方专员逐出门外。
另一个就是平卢节度使李师道,也就是本节开头张籍诗中提到的人。平卢节度使管辖的范围大致是今天山东省西南部分区域,包括淄博、青州,所以也叫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早有异志,早在元和元年(806年)他刚坐上节度使位置时,就想旗帜鲜明的造反独立,幸好被幕僚劝下来,未能做成出头鸟。于是一直假意归顺,十余年来,内养死士,外接豪强,跟河北诸多藩镇关系火热,还时常买通朝廷官员,窥探中央动向。由于坐拥十二州之地,实力不可小觑,元和十年朝廷在征讨淮西时,给李师道加了一个司空的官衔。
李师道并不买账,看到朝廷要征讨淮西,他也上了许多陈情的奏章,此外,他耍了几个要命的阴招:第一,派出了一支军队,对外号称帮助朝廷讨伐淮西叛军,而实际上专门在半道上杀人越货制造混乱,还潜入朝廷征讨部队的后方粮仓河阴(现今河南省荥阳)放火,数万辎重毁于一炬,给政府军队造成了惨重损失。第二,选了一支精干力量,秘密潜入东都洛阳,伺机作乱,等待时机火烧东都!当时前方战事吃紧,东都洛阳防守空虚,若不是乱党中有胆小鬼告密,朝廷及时发现排查,将这次恐怖袭击消灭于萌芽,恐怕洛阳城已化作飞灰。
李师道真是阴狠毒辣,他为何在政府军背后捅刀?原因很简单,他认为朝廷一旦征讨淮西成功,就会腾出手了全力剿灭河北诸镇,各个击破。倾巢之下,安有完卵。于是和王承宗暗中串通,阻扰朝廷。在以上行动的基础,他们还达成了一个共识:朝廷倡导和主持征讨淮西工作的主要就是武元衡和裴度两人,只要将这两人除掉,朝廷就会知难而退。于是两人各派了一支刺杀小分队,秘密潜入京城,执行暗杀。
正当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为征讨淮西忙碌之时,死亡的阴影已悄然而至。李师道的那队杀手,训练有素,个个都是亡命之徒,用行话说就是专业的暴恐分子。正是这伙人,埋伏在长安街道上,在元和十年六月初三这天早上,制造了大唐第一案,当朝第一宰相武元衡当场殒命,身首异处,裴度身受重伤。
暗杀成功实施,对朝廷的打击不可谓不大。但是李师道他们打错了算盘,刺杀行动更加激怒了皇帝和朝臣,大家都认为要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力气打击藩镇的嚣张气焰。六月初六,也就是武元衡遇害后的第三天,还在养伤的裴度升任为宰相,主持征讨事项,这才有了后面的“李愬雪夜袭蔡州”、朝廷荡平淮西、收复淄青、李师道枭首等事项,裴度也功成名就,成为唐朝一代名相。当然,这些都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