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准备考研,信息被泄露的我,不停地收到考研机构的推销电话。
被忽悠着交了考研班的定金,又千方百计找对方要回来。接下来,我的QQ,微信,电话,短信也被连番轰炸了。
这些事,都让我对辅导班逐渐“过敏”。
一个教育机构的朋友对我说,“大学生好骗,这是路边摊卖水果的阿姨都知道的事情。”
我渐渐觉得,这些靠教育营利的机构,有一套“骗术”,在不知不觉间掏空我们的钱包。
一
大多数线上机构的情况是这样的,他们以直播的形式为学生上课,通常由一个老师负责一个版块,阅读,听力,写作与翻译,单词等等。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独家秘笈”,每天都会有安排好的直播课,即使没有赶上直播也有录播,随时可以回放。
网课的优势无疑符合现在大学生的观念——不是随时随地可以学习,而是不想学的时候也不会有人监督。
由于网课成本较低,机构瞄准了学生们追求性价比的消费需求,开始“薄利多销”,然而课程内容有没有缩水,也不得而知。
一件非限量T恤的钱就可以买来几百个课时,虽然不知道到底可以学多久。
报名方式上,值得一提的是一些限名额、限时的报班方式,还有限时打折优惠等等,有些许饥饿营销的风格。
总之,学生们都热衷于在营销中购买到自己看起来喜欢的网课,通常每个班都会处于满员的状态,学到多少内容却不得而知,总之那种购买时候的热情,和人们在当当买回来十几本实体书的时候类似。之后,网课和书的下场也应该类似。
二 金字招牌新东方
在一家在线教育机构上考研课时,我忽然发现讲阅读课的老师特别面熟,这已经是在第三家机构中看到他在上课了,也就是说,他应该至少已经换了三家机构授课。
偶然在优酷上翻新东方机构很多年前的网课,我发现他的课躺在节目单的最底层,他站在绿色背景下油光满面地讲着考研阅读。
他应该是在之后跳槽了。
关于一线机构师资的流失,很多人认为是在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教育大火开始的。
准确地说,是微博微信等营销手段的出现,在教育行业这口干燥的大锅里忽然浇了一壶开水,给了他们足够的曝光机会,在线教育就这样沸腾了起来。
一些过去濒临死亡,没有优质教学资源的教育网站也开始蠢蠢欲动。
前不久,我在新东方的大学城校区上一个老师的课。他说,现在来新东方工作的底层老师哪个不是免费带课时的,都是为了攒够了经验,拿着这份履历出去自己找团队创业,在新东方一直待下去简直暗无天日,连买房的首付都攒不到。
他同时翻了一下白眼。
在线机构的红利四溢让线下班没有知名度的老师已经坐不住了。
徐涛老师以前也是新东方的政治老师(良心推荐)
三 考研娱乐圈
毫无疑问,创业团队需要优质师资和老师想要实现事业巅峰的意愿不谋而合,他们在农村包围城市的计划下挖走了大量高校的英语老师和新东方等机构多如牛毛的老师。
这些被“雪藏”的老师终于开始有了翻身的机会。
于是经常可以看见在很多机构的教师介绍页面,会有一个西装革履的老师,在简介里这样写到:“前新东方英语讲师,N年授课经验。”新东方三个字一出,自带光环。
然而包装一个老师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包装之后的效果更像是一个娱乐公司在捧红自家的艺人:
当然,有时候人们也会在课堂上发现某些本来就自带流量的明星老师。
出过书,上过综艺,微博粉丝十几万,写过歌,演讲优秀,具备类似条件的人都可以挖来做流量支撑,讲讲不重要的课,灌输一些鸡汤,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样好像也能吸引不少粉丝。
这样比起来,为了一个老师买1000块的课要比为了一个偶像买一张百元专辑赚钱。
既然是互联网产品,互联网运营的一些东西,这些机构也都没有缺少:
一些“教育界的小米们”主打性价比,薄利多销,把价格降到吸引大学生眼球的范围,培养了一批发烧友。
同时他们也完善了以下细节:
知识不变,将一小时的课延长两小时去讲。
越是不要钱的小礼品,越多往包裹里塞。
不管这些所谓的包装营销是不是故意的,但他们的确达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很多机构就这样活了下来,伴随着一批狂热的死忠粉们。
而那些网课群里的互动,也不过是老师在做一些简单不过的鼓励,这样无力的营销背后,学生的问题有没有被解答、到底回答问题的是不是老师本人,已经变得不重要了。
如同一场老师的粉丝见面会,学费是最好的门票钱。
四 被当做傻子的消费群体
传统机构也在线下做着类似的事情。
他们招聘了一些刚刚考上高校的女研究生,目的不是为了让他们授课,而是忽悠大学生来机构的教室里听课。
当学生挤在那间由客厅改造的,空间狭小的教室里的时候,今晚的重点便不在于讲座了,听了老师吹牛之后,接下来重要的环节在于交押金,这份押金可以用于学费的抵扣,并且承诺学生,今天晚上是活动的最后一天。
我就是那堂课上的“受害者”之一,之前我参加过很多类似的试听课程,大多都带有宣传的意味,但是没想到今天,一位研究生学姐直接走到我的面前,讲着一些看不到课程实质内容的说辞,拿出单据要我写上自己的名字。
最可怕的是,当天去试听的同学,都交了押金,没有一个人拒绝。
有几个同学没有问什么细节,直接“哦”了一声,就交了定金,而我居然也在学姐不断地劝服下,不好意思地扫了支付宝的付款码。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我们就像傻子一样。
大学生的难为情是导致我们被坑的关键原因,晚上回去细想之后,我还是决定厚脸皮联系那位研究生学姐要求对方退还押金,。
听说那些报了机构的同学,学习生活是这样的:
l 上课地点路程遥远
l 被圈在一个小房子里又闷又热,没有厕所。
l 各种荣誉加身的老师在讲台上一顿乱吹,夹杂着一些笑点和段子,如同听了一次相声。
l 教师里挂着“XX考研,祝你实现人生梦想”的红色标语。
五 门槛最低,风险最少,售后最少
无论什么行业,都会有良品率,而教育机构的失败无非也只能体现在学生没有学到足够的知识。
吐槽教育机构不够专业?立马会有老师回复你,“做事情要多找自身的原因,我们只起辅助作用,最后还是需要看你自己的努力。”一句话让学生立刻玻璃心碎掉,无话可说。
有时候会有人询问我之前报的课程好不好,我也只能说一句,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喜欢的授课风格吧。
看着微博上被老师翻牌的那些学生,往往配着有关老师签名的书籍,或者机构的书籍和课程的图片。我很想问问到最后他们有没有真正获得一些东西,还是沦为了替机构宣传的工具。同样,我也很少看见他们在网上吐槽课程的不足,可能失败已经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了吧。
课程对学生起的作用无法量化,是教育行业的一大特点,他们不用太多担心被投诉产品质量差,所以教育行业也是风险最低,售后最少的行业。教学效果如何,也已经不是机构们考虑的重点。
最后
从小,我们的家庭教育就告诉我们,要舍得在孩子的教育事业上花钱,这种观念给了教育机构巨大的生存空间,也让行业混乱不堪,互联网的发展更是改变了人们对于知识本身的关注度。
自从我准备考研开始,爸妈一直问我有没有报班,怎么还不报班,不报班自己怎么可能学懂。
“不要怕花钱,有什么需要尽管和家里讲。”
我在准备考研期间,屡次收到各种考研机构邀请去听试听课的电话,百度知乎上对于机构的评价,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有不少的水军。
我感觉自己像在逛淘宝店,除了商家的优惠活动,宣传手册,花花绿绿的海报,老师的吹牛,不明真假的老师简历和往届学生的高分成绩单,还有老师的神押题,一切只是吸引学生的套路。
没有任何一件事情能成为使我购买课程的理由。失望的我没有选择报班,而是买了几本参考资料。
考研究竟需要靠自己还是靠机构的宣传,学生自己也懵掉了。
现在,我的微信里依旧会收到曾经忽悠我交定金的学姐的消息,无非是机构的老师又押中了某些题,还有集训营的宣传海报,里面写着,“四星级酒店,健身房,台球厅,各种娱乐设施齐全!”越是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反而越用来吸引学生。
同样,机构这些所有辛辛苦苦的营销,都是为了给学生营造一种假象,不报班,你就会考不上的。
我问那些交了几万块钱报班的朋友,他们说,因为自己自制力太差,必须有人监督才能学得进去。而那些买了网课的朋友也会讲,心里有了些底。
虽然不是所有的机构都是徒有其表,可这样的过度营销,却有些让人反胃了。
对于报班可能会让自己感觉有底气的人来说,重点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
不要因为热衷于挑选,盲目跟风地买课买资料,而忽略了自己真正其实要做的是努力,而不是shopping,或把成堆的参考书堆起来,心安理得地偷懒。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