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创首发于头条号【影像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在上一篇Snapseed教程中,我们讲解了“光影部分”的5个重要修图技巧:曲线、调整图片、黑白、局部、画笔。
今天,我们来讲讲“细节部分”,其中重点分享一种更高级的“磨皮”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细节
点开工具-突出细节,可以看到两个调节参数:
结构和锐化。
锐化,就是让画面看起来更有颗粒感、更清晰,多用于风光类相片的后期处理。此功能没什么值得特别介绍的,视乎个人喜好使用它即可。
本文着重介绍其中的“结构”功能,并详细讲解它在自然风光类、建筑类和人像类3大方面的应用。
3.1、自然风光类
顾名思义,结构工具就是为了增强事物的轮廓和边缘的对比,使其结构更加突出,反之,若减少结构的参数值,则可起到模糊边界、虚化的作用。两者都有它的应用价值,取决于不同场景。
3.1.1、场景一:静态风景
这里说的“静态风景”,主要是指一些位置固定的、没有运动状态的风景,如山脉、植物花卉等。
这种场景适合加结构处理,并配合锐化,可以突出风景的细节。这种操作很简单,在此不再赘述。
3.1.2、场景二:动态风景
所谓“动态风景”,是指画面中含有类似飘动的云朵、流动的河水等动态元素的风景。
拍摄此类风景,往往会进行“长曝光”,以表现画面的动感。对于此类场景,后期修图时适合对其“减结构”操作,若仍然习惯性地使用“加结构”的处理,则会产生反作用,破坏画面的美感。
来看一组对比图。图2为加结构和减结构的效果对比图:
这是我在深圳大鹏拍摄的海上日出。我们可以看到,“加结构”之后,天空和水面的色彩已经产生了不符合视觉感受的像素化;
对照“减结构”之后的右图,天空和水面变得更加平滑、柔和,有了更加细腻的质感,符合“飘动的云朵和流动的海水在长曝光下变得虚化和模糊”的视觉观感。
3.2、建筑类
建筑类摄影,我也根据“加结构”和“减结构”,分为两种应用场景。
3.2.1、场景一:普通类
对于大部分建筑类摄影,我们都可以通过后期增加结构的方式,达到建筑物轮廓清晰、边缘锐利的效果。
图3为“加结构”前后对比图:
3.2.2、场景二:镜面类
对于存在大面积玻璃(如玻璃幕墙)、光滑平面(如瓷砖)的建筑物,更适合使用“减结构”处理,获得一种光滑、柔和的质感,原理同“动态风光应用场景”。
图4为原图,摄于上海陆家嘴。
我通过减结构、增加明暗对比、提高光、增加阴影的方式,获得明暗对比更加强烈、玻璃镜面更加细腻、建筑线条更加突出的效果,如图5所示:
放在一起对比:
3.3、人像类
结构工具不仅用于风光和建筑摄影,还能用于人像摄影中。它的功能主要应用在:
通过“减结构”处理达到人像磨皮的效果。
这可能是Snapseed隐藏得最深的一项应用技巧。今天重点讲讲结构功能在人像磨皮中的应用。
很多修图类app通常使用“一键美颜”的方式,一次性获得磨皮、美白、艳唇等一条龙服务的效果。这类方式虽然方便简单,但往往也存在粗暴简陋的弊端,结果就是“用力过猛、动作变型”,好好的一个人被弄成了毫无美感可言的“塑料人”,因此,我从不使用那种傻瓜式操作。虽然snapseed中也有磨皮美肤功能,但我也不用,原因同上。
为了保证图片的原创性和真诚,影像派今天豁出去了,直接以本人相片为例进行磨皮教学,希望不要因此掉粉了,哈哈。
打开相片-工具-结构,先进行“减结构”,然后点击右上角的“返回图层”按钮:
点击“查看修改内容”:
点击突出细节菜单中的“画笔工具”:
点亮右下角的“小眼睛”,放大图片,精准涂抹磨皮区域: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技巧:
一定要根据皮肤情况,分区域、分强度地对皮肤进行“减结构”处理。避免“一刀切”地磨成了“塑料人”,缺乏皮肤质感。
如图11所示,我分别用了100和50的强度值进行涂抹:
磨皮完成后,适当降低饱和度和对比度,减少因错误白平衡带来的皮肤偏黄。
图12为前后对比图:
以上即为snapseed《细节篇》的修图技巧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至此,snapseed“手机修图三部曲”系列已全部更新完毕,后续会分享更多有关手机修图技巧和原创摄影的文章,欢迎大家实时关注我的更新。
感谢阅读。
若喜欢我的文章,请大家为我点赞、转发。关注【影像派】,学习更多原创修图技巧和优秀摄影作品。
【往期文章】
《Snapeed教程(1) | 手机修图“三部曲”之《构图篇》》
《Snapeed教程 (2)| 手机修图“三部曲”之《光影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