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古城,保留着许多多年前的传统。在我童年生活里,最盼望的,也就是听到那吆喝声了。
每到黄昏,金光沐浴着座座深棕的古楼,我便会搬张板凳坐在门槛上。双手撑着头,对着那归家的雏燕发愣,对着那乱乱的燕巢发呆,对着那跑得正欢的流浪狗神游。其实我是在盼着卖杂货的先生的到来。因为他会为我们带来一天中最欢快的时光。
“卖杂货咯!糖果——玩具——文具——嘞!”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等得百无聊赖的时,他来了。他的声音并不动听,既不像黄莺般婉转,也不像女孩般清脆,也不像小溪般欢快。普通话中夹杂着家乡口音,因为长期大声说话还略带沙哑。甚至有着一丝因疲惫而对生活的无奈和厌倦。
可我们小孩哪懂那些?只会像一群欢快的鸟儿般拥上他,叽叽喳喳地叫着自己想要的东西。他卖的东西并不多:六方的盒子分成六份,装了糖、上发条的玩具、笔、铅笔、橡皮、针线和绣花女才需的物件。可就是这小小的六方盒便承载了我童年的快乐时光。
现在的老家古楼少了,卖杂货先生少了。多了那吵得昏天黑地的KTV,多了那来来往往的汽车,多了对人有害的PM2.5。可是我却怀念起古风的古楼,友好的邻居,走街串巷的卖货郎……
如果可以,我真想倒回小时候,看看那卖货郎的六方盒,再听一下他那吆喝声,再回味一下我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