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展示了南京曾经的富庶繁华,乘着列车,踏上了期待已久的旅程。带着对语文教学的疑惑,带着对今后语文教学的展望,带着一股内心的向往,终于来到了亲近母语的现场。特别喜欢几个字,亲、近、母。“亲”意味也是一起、友好的意思,“近”意味着接近,成人世界离孩子的内心该是还有一段距离,“母”意味着根、源头,指向的是我们自己固有的民族文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常常思考些一些问题:该给孩子怎样的语文课堂?该给孩子一个怎样的语文视角?在孩子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语文教育可以给他们怎样的支撑?为什么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不浓厚?怎样建立语文教育与孩子的心灵、生活的联系?这些疑惑也无法指向一个终极目标:我要给孩子怎样的语文教育?至今,茫茫无所获。三天的学习,让我再度进行思考语文教育发展的问题,并从中吸取了一些精要之处。
尊重儿童,全面发展儿童的课堂
聆听了窦桂梅、孙双金、周益民等诸位老师的课,收获良多。他们巧妙地从教材上的课文出发,从课外链接阅读,用教材教方法,用课外的文章用方法。课堂上呈现的信息很多,但学生却能乐在其中。以窦桂梅老师的《神笔马良》为例,整堂课都在学阅读方法,利用插图、抓住时间线索、利用朗读体会人物、设计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等方法,留足孩子思考的时间,一步一步走进作品。方法掌握后,再给孩子链接课外读书资源,教会孩子的是有用的方法,呈现给孩子的是更宽广的阅读视野。而课堂上的方法又从何而来,从方法获取的途径更有别于传统课堂。管理学校的教研工作,回想自己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是被漠视了。答案是由老师说出来,想法不会被得到尊重,师生虽然同处一间教室,但是很难处在一个情景场中,走在同一条线上。很多学生根本没有信心参加课堂,长年累月,目光呆滞,上课发呆,课堂成了摧残的工具,语文教育没有起到该有的作用。课堂上遗留下来的弊病,总能在生活中得到反应。从表达能力上看,所接触到的很多学生,无法精确地表达,不敢表达,遇到需要解决问题的场景无法用语言进行有效地沟通,但是和同龄人聊天却津津有味。我想,语文教学该要负一定的责任了。在诸位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在一个问题的驱使下去解决问题,老师只是在一旁引导,主动把学生推向课堂的中央。学生拥有很多表达的机会,在表达中展示自己的想法,从老师的引导逐步拨开迷雾获得信心一步一步寻找方法,从倾听同学的表达中完善自己的观点或者吸取新的了解。必要时采取小组合作,从个人探究到小组探究,最后到全班探究。学生经历思考、交流、合作、表达、倾听等过程,获得方法。课堂同时也是德育的阵地,教孩子如何表达?如何倾听?如何探索?如何战胜自己?如何合作?课堂是生活的一个阵地,记得孙双金老师说过:《勅勒歌》描写的是蒙古人的生活,学生没有什么感觉,《金陵歌》描写的是南京,学生才会有触动。窦桂梅老师在教授《神笔马良》一课中,也设计了一个另人深思的问题:赌徒没有筹码,马良就给他们画?课堂环节始终围绕着孩子的整个身心设计,无一不体现对儿童的尊重。
写作关键在于触发孩子的心灵
写作是困扰孩子的一个大难题,很多六年级的孩子写文章写不够字数、表达空洞、情感虚假,甚至对写作有种天然的恐惧心理。常常听见身边老师要学生背作文,背开头、背结尾、背整篇作文,然后头要开好,结尾也要琢磨,完全停留在文字运用技巧的琢磨上,而忽略了作文本身具有的情感与真实。施耐庵为了写好《武松打虎》,自己亲自带上干粮,暗暗观察老虎撕咬猎物;蒲松龄为了写好《聊斋志异》积累素材,经常和各色人物聊奇闻异事。只背,只琢磨技巧,没有真实的体验与触动,写出来的文章也只是适合考场而已。写作除了对考试有用,对于儿童建构世界还有多重意义。王一梅老师提高到了写作的三个纬度:观察力、想象力、感受力。从一个作家的经历和视角来谈写作,她感慨地说到自己的很多作品能找到童年的影子。写黄昏可以从黄昏的特点入手:短暂、每天都有、颜色变化、散开,不仅如此,写其他物体也可以用这种方式。儿童的生活中会有很多经历,要引导孩子去观察。自然万物,如果没有大人的引导,儿童很难聚焦无此,尤其是现代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这学期某一天,窗外大雨滂沱之后,远处的山便是一片苍茫,为了让学生对雾有最真切的体验,先让学生观察再动笔。有些平常作文水平比较差的学生,进行谈话引导,也能够写出很好的句子。我一再催促停笔,大家却忍不住收手。没有内心的触动,学生怎会有如此之多的写作欲望?王老师还利用绘本故事《长大后做个好爷爷》来触动孩子的生活经验,孩子们听了故事会联想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爱,于是孩子慢慢回忆着这种隔着一代的亲情,回忆又是孩子重新构建亲情的方式,通过写作去品味亲情、感悟亲情,这不就是真正的情感与真善美,这样天然、纯美的文字才能打动人心。其实孩子的内心是很柔软、敏感,感受力很强,只不过我们有时提供的素材是远离的孩子。当我回学校的时候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们听,也讲了讲自己的爷爷,很多孩子眼里泛着泪光,有个男孩子眼泪留个不停,还对我说:老师,你很可怜。我微笑着告诉他:我很温暖。在这样的情景场中,也许有些孩子对爷爷奶奶有些微词,我相信班级这股触动也能够感染他们,这就是集体教育的益处。除了触动与方法的引导,张学青老师将作文引向了公民生活,公众说理是现代公民的一项基本素养。张老师从宣言入手,带学生有理有据、大胆发表自己的宣言,的宣言,作文联系文学、链接生活、指向未来。从王一梅、张学青老师的分享中,他们将作文训练的目的指向是儿童能力的发展,作文是表达的方式,要求已经超越了考试,作文对于儿童建构世界具有独特意义。
文学是孩子丰富的营养品
阅读的作用是一个不需要特别强调。小时候,大人说正月15的时候不能用手指月亮,否则耳朵会烂。好几年冬天,我的耳朵生冻疮,还后悔指了月亮。更小点的时候,更害怕鬼神,因为大人都信,我也深信不疑,经常吓得睡不着觉。李庆明老师道出了其中的天机:儿童语言创世。儿童构建世界的方式与成人不同,大人认为太阳起源于宇宙大爆炸,儿童的想法却千奇百怪。正因为如此,孩子才会那么有趣,看到一朵花,一个石头都会激发他们无穷的想象。可是,当进入学校,冰冷的教室和课桌,严肃的老师,统一而严苛的管理,死板而生硬的学习,学生的天性似乎没有得到尊重。看看教材上的课文,很少是为儿童而创造。阅读在此就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保护童心、发展想象、吸取理念、获得支撑。孩子天生是喜欢文学的,比如《夏洛的网》这本书,孩子都特别喜欢,我小时候也特别喜欢和小动物说话,伤心的时候会说,有时它还看着我,我耐心地抚摸它。这就是童年,在和动物的接触中,我体会到了友谊与善良。文学作品中,动物会说话,世界会毁灭,还有另一个世界,这种奇幻与想象贴近儿童。文学是语言的突出,是每个国家语言系统中最好的部分,里面蕴藏着丰富的精神与力量。它本身写的就是生活与经历,很容易激起读者的共鸣。朱自强先生说: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统一,没有必要分开。两位专家的讲授,让我更加深入了解儿童语言系统的发展。基于儿童语言创世的理论,给孩子提供高质量的阅读更有必要。而开展阅读过程中,也不是一件容易事,书本的选择、方法的指导、阅读实践活动的开展等等都需要做好准备,引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次学习提及最多的还是儿童中心,杜威先生很早就提倡“做中学”,实在具有卓悦的眼光。童年对于很多儿童来说是奢侈的,社会、学校、家庭正在剥夺孩子的童年,儿童的童年时光也在慢慢缩短。只有一段完整的童年才能拥有完整的人生,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发展人,培养人,我们也应该站在儿童角度,站在每个儿童未来的角度去发展培养儿童。儿童是我们的希望,未来,作为老师,我们要给一个怎样的支撑去拥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