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简单的事情,实则很困难,非常。
当你没有得到过无条件的爱,你就无法给予无条件的爱。我们在传统的养育方式下长大,我们一直被有条件的爱着,我们本能的沿用上一代的方式对待我们的孩子。我们并不孤独,既然打骂和各种奖惩手段,都并没有让孩子良性发展,那我现在让你放弃这种方式,又有什么不舍的呢。把焦虑放一边,试着学习和改变。萨提亚说:“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才是问题”。
我们必须思考: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让我的孩子听我的话”,还是“我的孩子需要什么?我如何能满足这些需求”。
新手父母在孩子刚降临这个世界时,朋友、亲戚、周围所有的人都会给予一个非常“善意”的忠告:孩子哭了千万别抱,这会惯坏他的。传统养育方式总在担心我们的爱给予得太多,而让得到爱的人恃宠而骄,但,我们还没有给予,就先学会了收回。面对一个不会言语,只能用哭声表达需求孩子,一个拥抱都显得奢侈。
我们一边声称真爱且深爱我们的孩子,却不断用各种方式惩罚他们,树立家长的权威,不可侵犯。对孩子来说,很难弄清楚为什么明明爱着自己的人却还会时而让自己感到痛苦,他们会扭曲地认为:给人造成痛苦就是表达爱的一部分。这种想法会伴随孩子一生,延续至他们组成家庭后对亲密关系的认知——爱是必需附加条件的,只有对方听从了自己的要求,爱才会延续下去。
真正感受过被爱,才懂得爱人。
那么到底什么是“无条件的爱”?说来也简单,那就是: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需要任何意义上的回报,它只是一个礼物,是所有孩子都应该得到的礼物。
无论我们意图如何,孩子是否能够从我们的行为和态度当中感受到无条件的爱。相比我们对孩子有何感受,孩子如何经历这些感受以及如何看到我们对待他们的方式才更重要。
那么, 是不是就要对孩子纵容,不予管教了?
不,而是更相比于他们的行为,更要关注他们内心的感受。那么,要怎么关注内心的感受。以下的方式,不适用于所有的家庭,但依然希望大家能在遵循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去思考,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养育方式。
专注长远的养育目标
我们必须要思考: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在我的翻转课堂上,有一个小活动:我们希望孩子拥有什么样的品质,家长们的答案,不外乎:独立、自律、有爱心、勇敢、有担当、有能力等等。很简单吧,看完这篇文章,那张白纸,写下来,你希望你的孩子在未来拥有什么样的品质。然后,在对孩子做出某些行为时,先思考思考,这样的行为,是否有助于培养这些品质,如果有,那就去做吧,如果没有,那冷静下来再想想,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或者试着问问你的孩子:怎么做,会让他感受更好。
角色扮演
当我们对孩子说出不尊重的话,当我们气极出口伤人时。想想如果这些话是别人对我们说的,或者我们的孩子对我们说的,我们的感受如何?我们又会有什么样的决定?这样的话语是否可以帮助我们在未来做得更好?几乎每一场翻转课堂,都有这样的角色扮演。最近常听到一句话:“哪有什么感同身受”。没错,我们无法切身感受到孩子的感受,但我们可以感受到某些话语和行为的杀伤力。
曾经咨询过的一位妈妈,情绪崩溃的找到我,跟我聊起当天与孩子发生的矛盾。安抚情绪后,问清楚事情的缘由,我让她把与女儿的对话陈述出来,包括语气。我告诉她,现在,我是她,她是她的孩子。我情景再现了她们争吵的场景。结束后,从这位妈妈的眼神中可以看到,她已经体会到她孩子当时的心情。对我说:“原来这些话听起来这么刺耳,我终于明白他当时的感受”。比起跟这位妈妈说很多道理,告诉她不应该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角色扮演,即可让她自己体会,行为带来的感受,语言暴力带来的伤害。
有时,我们必须从父母“权威”的角色中,跳出来,看看我们手握“教养”权力时,是为了让孩子因为害怕而短暂服从,还是帮助他们感受生活而从中学会些什么。
少说,多问
引导孩子产生想法、异议和感受要比向孩子发号施令要更有作用。如果和孩子讨论其错误行为时,没有引导出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并不是需要诉诸更强大的惩罚手段,而是因为我们说得太多了。或许我们太忙于让孩子接受我们的观点,而没有真正倾听孩子的想法。想成为一个伟大的家长,多倾听,少解释。
还记得“行为决口不问为什么”三部曲吗?
“发生什么事了”?——面对问题,陈述问题,情绪抒发和表达(父母停止主观判断,倾听就好)
“你感觉怎么样”?——培养内省能力,同理心,思考能力(关注孩子感受,进行情感引导)
“以后我们可以怎么做”?——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做决定,及时肯定)
“为什么”问多了,孩子总能找到借口回答你,试试这三句“启发式提问”吧。
方式都是可以举一反三的,这需要父母们加以思考,运用到实际养育中,发现问题,不断调整,找到一个我们和孩子都很愉快而幸福的沟通方式,养育方式。
虽然孩子的喜欢不一定总能得到满足,但它们应该永远被考虑,而不是被随意忽略。至关重要的是:将孩子看做是拥有独特观点、拥有真实感受(快乐、恐惧、难过)、拥有感兴趣的事(通常与我们不同),而不仅仅是听话、可爱。
要记住:无条件的爱,不是要溺爱孩子或者放手不管孩子,无条件养育的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的是积极的角色,保护并帮助他们辨别是非。简而言之,问题不在于我们是否应该设法更加接近无条件养育家长,也不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做到。只是因为永远都有进步空间,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能做得比现在更好。我们能做得更好,我们应该做得更好,问题是我们如何做得更好。
今天先写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