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对提升干部教育培训数字化水平作出专门部署,强调要推动网络培训体系建设,提升干部教育培训数字化水平。如何用好用活网络培训,推动网络培训走深走实,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网络培训课程,具有“不限时间、不限地点、不限次数”的优势,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干部培训费用,打破了集中培训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有效化解了干部工学矛盾,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实现了新的突破。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部分干部为完成培训任务,出现“挂后台”“刷学时”“替人学”等“为学而学”的形式主义问题,严重违背了网络培训的初衷,让网络培训“变形走样”,效果大打折扣,沦为了“假把式”“花架子”。用好用活网络培训,我们要牢牢把握时、度、效三个关键点,建立全周期全链条教育模式,真正使网络培训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注重循序渐进,把好网络培训之“时”。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网络培训也是一样,如果囫囵吞枣,就难以消化和吸收,相反的,只有循序渐进,才能深琢磨透、全面吸收、为我所用。实际上,各地网络培训的时间一般安排在一年中的第四季度,这段时间往往是各项工作“决战冲刺”的关键节点,干部难以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地坐下来学习。这就导致部分“时间管理”较差的干部容易出现集中最后两天“突击”完成培训学时的情况。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对此,我们要切实转变“打鸡血式”的网络培训方式,结合基层实际,列出网络学习“时间表”“进度表”,调好“闹钟”,设定好部分课程的截止时间,让干部把功夫下在平时,把学习学在日常。同时,可以推出季节性“学习套餐”,如春夏季可以开设防汛抗旱课程,秋冬季开设大气污染防治课程,让干部全年有得学、平时学得好,年终不“突击”。
强化分门别类,把好网络培训之“度”。与传统的集中培训不同,网络培训涉及的单位范围较广、干部类型较多,因此必须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强化专业分类。在课程开设前期,我们要通过分类把脉、全面梳理等方式,科学分析干部网络培训需求,形成培训重点。一方面,可以结合当前中心工作,开展某个地区特有的培训课程,使网络培训始终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同向同力,如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开设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等培训课程,提升干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干部特点,科学设置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综合治理、招商引资等网络培训班次,引导干部“各进各班”“各拎各菜”。通过以上两种方式,精准按需培训,才能让干部在网络培训中有更多的提升,从而真正避免“一锅端”“大杂烩”。
引导学有所获,把好网络培训之“效”。我们常说网络培训成效不够明显,主要原因还是干部在参加网络学习时,投入的时间、精力不足,有的虽然完成学时要求,但基本“挂”在电脑后台,不看不听;有的看似听完了课程,但可能学习不深、理解不透、效果不好。我们要有针对性地从技术层面加以解决,通过创新培训方式,增强网络培训的互动性,从源头上解决网络培训“浑水摸鱼”的问题,推动干部在培训中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如,改变以往“单向看”的形式,干部在参与网络培训时,需同步开启摄像头,以便后台管理人员随时抽查,定期提醒,避免出现“人机分离”的情况。改变以往“单向听”的形式,课程中设置问答题或互动区,组织干部相互交流,增强集体学习的成就感和体验感,避免出现“学完就忘”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