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奴隶社会一诺讲的关于如何学习的小视频,提到学习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就是我们常规狭义的学习。学习课本的知识,为的是考试和就业。这种学习,大家想起来也会比较痛苦。什么题海战术啊,什么学而思的补习班啊,什么家长悲催的陪读辅导功课啊。
第二个层次,是面向问题解决的学习。这种学习经常发生在工作或生活中。例如,我刚开始上班时,领导说你是数学系毕业的吧,那做数据分析和报表吧(干这种活的,简称表哥表姐)。我以前没怎么接触过excel,就一份简单的报表做了整整一下午。领导觉得这不像是数学系毕业的水准啊,我也觉得有点丢脸。赶紧买了一本excel大全,在压力之下,一个周末就把excel的使用技巧,常用公式,VBA宏编程都学会了(当然有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等第二周去上班,做第二份报表就已经轻车熟路很轻松了。不久后记得有一次省公司下了一个变态的要求,要两天内上交某业务系统一周7天每个小时的详细报表,也就是要做168份分析报表。如果纯手工做,一份报表从原始log下载,到数据分析做成报表至少要一个小时。跟我拍档的同事都傻掉了,我让同事去下载全部的log,然后花了一个多小时做了一个宏脚本。一个下午就把所有报表搞定了,还不影响我们班组晚上的聚餐,那次聚会狂受领导和同事们夸奖。那可能是我职场生涯中第一个小小的高光时刻吧。
不过这种面向问题的学习方法有问题,那就是边学边用,用进废退。不系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记得那时候excel用到很溜,随便一份杂乱无章的数据丢给我,随便提数据抽取的需求,我都能很快转换成公式提取出来。但是很多年不用,现在虽然基础的excel功底还在,但是有点难度的数据需求我已经无法轻松对付了。
学习的第三层次是好奇心驱动的学习。很多科学家的研究就基于这种好奇心。演讲者一诺说,这种学习应该要以有安全感的自主投入为前提。我理解就是外界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得人们衣食无忧且受鼓励,乐意去探索未知的东西。欧洲近代科学的萌芽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欧洲教会和传教士的贡献。这些教会人士是最早的知识阶层,不需要从事具体的体力活动。他们本来是要好好研究上帝圣经、宣传教义之类的,但由于好奇心驱动,他们开始也对自然世界的很多事物感兴趣,并投入研究。
例如对遗传学有着重要影响的孟德尔豌豆遗传实验的主人公孟德尔。他来自农村,因为家穷就进了教会当神职人员。受家庭的影响他一直对园艺很有兴趣。于是他花了十几年,在教会的本质工作之余,一直张罗着种豌豆做杂交实验,教会其实也鼓励教士适度的开展这些研究和探索。孟德尔发现把一种开紫花的豌豆种和一种开白花的豌豆种结合在一起,第一次结出来的豌豆开紫花,第二次紫白相间,第三次全白。连同其他的有趣发现,孟德尔提出遗传学的两个基本规律——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为遗传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说,有一个良好的支撑环境,对未知的好奇会帮助我们学习和探索到很多东西。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三种学习方式都不可避免的要用到。但是,我们在自我教育或者孩子陪伴的过程中,怎样尽量减少第一种学习的投入,或者将第一种学习巧妙的转化成第二种甚至第三种学习,却是我们可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