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宝坛经 忏悔品第六(八)
(博主注:这是忏悔品最后一段,六祖以一首无相颂对忏悔品作了总结。重点强调两点:一是积福不能代替忏悔,二是修道主要在自悟自修,不假外求。黑体字为原文,其他为网上释文,斜体字为博主小悟。)
善知识,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皈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皈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
�法身是自己本有的,只要念念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是圆满报身佛,从报身再有所思量,就有变化身,这就是化身佛了,你应该觉悟自己应该修行,以身作则,而非尽讲口头禅。自己自性功德能真正明白,这就是真归依,自己归依自己,并不是归依这个身体,这个皮肉是有形有色的色身,而这色身仅是自性的舍宅非主人翁,故不要将这身体认为就是我了。你住在这房子里,这房子虽然是你的,但不能说这房子就是你,所以归依并不是归依自己的色身,而是归依自性,若识得自性佛,就是具足三身佛了。
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 颂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迷人修福不修道」:修福德而不修行,好像我们现在举行暑假班,人人都不怕苦不怕难,不怕腿痛不怕腰酸,就是全身痛亦不怕,豁出命来也要修行,这种志愿真是难得,令我很高兴,「只言修福便是道」:好像梁武帝说:你看我度僧、造庙、布施,这种功德有多大啊!恐怕比释迦牟尼佛都大,「布施供养福无边」:不错,布施供养是求福,「心中三恶元来造」:心中三恶即贪、瞋、痴三毒,只知修福不知修慧,就愚痴到这程度,连吃东西都放不下,而反说要行苦行,你想这可怜否?
修福来抵消罪过,那是不可能的,现在种福将来会得福,但是它不能消去罪,你一定要自己的心里除去罪缘——嫉妒、障碍、贪心、瞋心、吾我贡高心、谄曲心、毒害心、邪心、不善心。你们各自要在心中生出忏悔心,你忽然了悟大乘佛法而真正忏悔,并且除去邪心而行正大光明的路,那就没有罪了,
(博主注:修福不能代替忏悔,再做好事,可以积福,后人受益,但贪嗔痴罪过还在,需要忏悔改过,否则按佛学理论,恶报不能消除。因为没有真忏悔。孟子说:"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就是言反省过后,问心无愧,才有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气。反之,没有真忏悔,心中有愧,平民百姓也难以面对。)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六祖说:“若于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什么是法身,法身无相,离一切相就见法身了,万法皆空就见法身,应无所住就见法身了。所以,法身不是在外面寻觅的,你要想将来得觅法身,就要离一切的法相,不要执著而生嫉妒障碍、无明烦恼。要离一切相——没有法执和我执,只要你能把心如上所说的洗干净。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要努力用功,不要偷懒,要勇猛精进,不要悠悠然说等一等,什麽都等一等,等到死就由不得你了,「後念忽绝」,就是死的时候,等到後念断的时候,一世就完了,这时名也没有,利也没有,什麽东西都要放下,你若明白大乘见性的法门,要很虔诚恭敬合掌求无上道。
六祖大师接著说:你们必须将「无相颂」背出来,并依此修行,你一诵就明白,如你能明白「除邪行正即无罪」,这就是除邪,这就是行正,那你罪业就灭了,你若明心见性明白偈颂,虽离我一千里,就好像在我身边一样。若你不明白这偈颂,即使面对著我,也像离我一千里。所以你们大家要珍重,自己要看重自己,珍重好去,到好的地方去,不要到坏的地方,大家闻法,都开悟了,但是只有我没开悟,都很高兴而遵奉实行。
(本忏悔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