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化发展的背后,有梦想也有血泪

近两百年来长三角的历史,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可能是上海作为龙头极化发展的历程。

1843年上海开埠后,像个功率不断增强的缺水机,持续不断地抽取长三角腹地的人、财、物。尽管这个过程中也有所谓的辐射效应,但相比于上海对其他地区的吸附效应来说,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当然,从绝对量来看,对外贸为核心、以上海为龙头的经济,也整体上提升了长三角的经济实力和现代化水平。尤其是这个过程中,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机器轮船、公路、铁路的现代交通迅速向长三角腹地扩展,由此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除了现代交通,以服务贸易为核心的现代金融也在上海迅猛生长,并逐步向长三角部分腹地辐射。 

经济上的强大吸引力,再加上战乱威胁,在百余年间几乎重塑了长三角的人口结构。大量外来人口在上海的集聚,不仅支撑了其工商业的持续繁荣,同时也极大地支撑了城市化进程。

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巨变中,再杰出的人物也显得单薄。在这种巨变的趋势中,作为个体,有的自觉参与其中,有的被动裹挟其中,有的功成名就纸醉金迷,有的长期在城市底层挣扎求生。

读完《江浙沪近代经济地理》,更清楚地看到长三角在近代百年中的历史巨变。基于唐宋以后长三角持续繁荣的深厚基础,通过对外贸易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数十年间,这一区域的交通、产业、电讯、金融、人口等要素就发生了重构性变化。

但也正如该书所说:

近代商业发展起来后,快速增长的对外贸易带动了城乡产业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改变了经济增长的空间均衡。

近代市场塑造了城镇网络,促成了早期资本在市镇、中等城市、大城市的积累,随着市场交易效率的提高,更多的要素被卷入,市镇提供初始的自然资源,中等城市进行初步的手工作坊式加工,大城市进行技术创新与交易服务,利用优势参与世界市场。

通过大城市的经济集聚优势,尤其是租界城市相对完整的制度保障、信息与标准,与中小城市的廉价资源、人力相配合,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齿轮、传送带,形成近代长三角地区持续的经济增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从老友w家出门,招了出租车回程。出租车一路飞驰,我望向车窗外,天色渐暗乌云正在聚集,快下雨了…… 果然...
    超人茅台阅读 666评论 1 0
  • 你要始终相信你是活在未来的人! 先给自己打一针定心剂,
    赵扬帆阅读 223评论 0 0
  • “出事了,H公司二百多万没了!” 刚回家,老公就抛出一枚炸弹! “怎么可能,怎么说没就没了?”我觉得不可思议...
    向日葵_春藤阅读 253评论 0 1
  • 活到了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最近参加最多的活动就是升学宴了。不管平时联系与否,关系远近,也不论是考上一二三本或者是专科...
    天地过客的笔记阅读 17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