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不会种地,80后不愿种地,90后不提种地,00后不知道种地”,这是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是段子,也是事实,如今的社会,会种地并且愿意种地的年轻人,少之又少,而现在还坚守在田间地头的,是一群60后甚至是年龄更大的人。
蜿蜒曲折且坑坑洼洼的土路,一边是深渊,一边是峭壁,雨水冲击而形成的洞深不见底,这是一条父亲下地的必经之路。
黄土高原的土地,贫瘠且不平坦。两座山连接处的沟,是黄土高原人民最普遍的地。这种地,一般距离家都在五公里以上。
贫瘠的土地,危险的道路,沉重的劳动,低廉的效益,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人不愿意种地。外出打工三个月可以赚到在家种地一年赚不到的钱。粮食越来越便宜,劳动力越来越贵,二者权衡,当然是出门打工划得来。
国家的粮食直补每年都有,统计本上写的这家小麦种了多少亩,那家玉米种了多少亩,可等到收获的季节去田间地头看一看,真正种了庄稼的地有多少?价格高昂的化肥种子农药,让种地的成本高之又高,可是,成本投到地里之后并不是就万事大吉了,旱涝全靠天,如果不幸的话夏天来一场冰雹所有的作物就全毁了,又或者一整个伏天不下雨,地里干的冒烟,庄稼照样长不下个样子。如果幸运一年风调雨顺,收获的季节可以大丰收,并不代表就真的丰收了,因为粮食得价格低的可怕,种一年地没赚钱不说反而赔钱。
父亲生病以后,家里的许多地都不种了,改栽了树。以前家里种小麦,到了夏天割麦子的时候,全家总动员,割下的麦子要运回家。好一点的地可以通三轮车驴车,不用费太多力气,稍微差一点的也可以用牲畜来驼,最差的需要人来挑。左右不过几十公分的小路用来挑卖,从沟底到平坦的路,一趟需要十几分钟,高度紧张的神经和过分疲劳的身体让人在这种环境之下很容易劳累。但是并没有什么可以解决的办法,修路的成本太高,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农民这个弱势群体都达不到。这些年政府有田间道路改造工程,可真正到了农村,改造了几条路呢?上面下文件了,打发两辆推土机过来推两铲子,至于推的是否合理不说,将原来的盘山路全部推成了直上直下的坡路,让原本走着只是有些费时间的路现在变得又费心又费神,而且不改善排水,夏天的暴雨将没有压实的路冲的坑坑洼洼,整条路上都是水流过的壕。
我家在种地方面还是很舍得投资的。早在二十年前农用三轮车刚刚在这边流行的时候,父亲就接了一辆,后来各种能用先进设备各种买,到现在家里有耕地的机器,有专门打农药的机器。可是,由于地形条件限制,先进的大型农用设备还是没办法在这里使用。不上上山就是下沟,路都没有机器宽,怎么用?
没有东北优越的自然条件,没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得力的社会因素,黄土高原的老农民们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缓慢前行。
可能60后的父辈会是这片土地最后的守望者吧!陪伴父亲走在这条路上,父亲开着那辆和我同岁的破三轮车,我骑着我的小摩托,都让对方先走,因为我们都想看着对方平安,在这条路上父亲出过事,所以我格外害怕。不在家的时候,就自己骗自己,父亲在家没事,可一回了家陪着父亲一起走,就心惊胆战,但是又能有什么办法呢?我们并不能改变什么。
村村通公路,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和崎岖坎坷的田间小路形成了鲜明对此,就好像60后的父亲和我们一样。一个是这个社会最落后的一面,一个是这个社会最先进的一面,同时存在着,可谁也改变不了谁。
这片土地,最后坚守着的可能就是60后的父辈了。如今的他们也都50多岁了,10年以后呢?20年以后呢?他们也会有种不动地的那一天,如果那一天来临,那么谁会成为这片家园的守望者?
渠艺
2017.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