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庄自叙】
98、八死·其一
散柱屋的屋梁上有好多红色的棺材头,居高临下,棺身埋着干稻草,偶尔露出乌漆。小时候玩捉迷藏,哪里都敢去,摆放棺材的左右下正间,是万万不敢呆。我公太的平辈子仁叔公太,住散柱屋靠左的下正间,步子迈出去就是大门,光线非常足。这个叔公太人很瘦,老实巴交,他的儿子很像他,个子高,鹳骨也高,沉默寡言,不论是非,赢得了忠厚的好名声。
子仁叔公太擅长竹篾,那是河沟山上砍回来的原料,竹。河边的绿竹较软,生长也快,做农具不耐用,会生虫。良庄还有一种长在山半坡的竹子,叶色稍黄,枝干较矮,竹叶牛也不吃,这是泥竹。竹子脱去水分,会变得木头一样硬。子仁叔公太就用泥竹做农具,一把砍镰,刀长一尺,刀口雪白霍亮,刀背肥厚乌黑。一条竹子在他手中,第一刀是拦腰一分为二,竹子成为成人高度,加工起来得心应手。第二刀竹子竖着应声被劈两半,露出竹肉,良庄人喊他篾肉,篾肉是不成材的鸡肋,竹匠常常用刀把它剥去。竹皮的专业称呼是篾,客家人的巧手,把竹皮织成畚箕、晒谷席、凉席、扇子、托盖。河边山上的竹,有特别的香气,富含硒,现在城市里头还喜欢用托盖蒸肠粉。大的托盖,非常之大,大过天上的圆月,大过刚炸响的烟花,我们叫它窝栏。窝栏是用来装谷的,地里的一片金黄,那是良庄的秋,窝栏里的一堆谷山,那是良庄的秋收。
子仁叔公太是能工巧匠,小时候捉迷藏我常常忘记藏。他的枯手之下,镰刀翻动,竹篾飞舞,分清经纬,交错搭配,起角、镶边、收顶,看入迷了。直到我上了大学,遇到一句话,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说是炼钢,篾条也是,巧匠,藏在民间。
一次,我在下正间大声呼喝,呼朋引伴。子仁叔公太放下活计,眉头一皱,抄起砍竹的大镰,欲做大砍状。想象着应声倒的竹子,我赶紧跑,魂飞魄散。扭头一看,他已经把大镰放下,继续他的工作,他很安静,像在作诗。
红托盖红托盖,你先填识你先睡。客家谜,谜底是棺材。子仁叔公太没有扛过中国的八十年代,七十出头,死去。那时良庄是个青草地,斋得很,满地没有油膏,温饱刚刚解决,买猪肉是奢侈的事。得病,也吃不起猪肉。营养,实在是老人长寿的秘诀。一代匠人就这样舍身离去。我第一次看死人,是我这个叔公太,堂屋左边的白布,遮着一个瘦小没有气息的老人,子孙哭过之后,被抬进一个更狭小的空间,那就是下正间屋梁上卸下来的棺材。子仁叔公太双眼紧闭,嘴唇乌紫,全身僵硬。他的儿子,老实巴交的南星叔公,伫在棺材外,一言不发,鹳骨耸得更高。一代匠人乘风而去,手艺、作品、身躯,全腐朽了。他播下的后人,继续良庄人的脚步。南星叔公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的大儿子,曾经跟着我叔,在小金种菜,洒下创业的勤劳汗滴,如果坚持下来,会很不错。小儿子,现在可以在微信看到。我时常躲在微信里看良庄的土地,看上面长着的人。叔公太的孙女,跟我同学,三十年不见,我孩子满月,她却来了。叔公之妻,我的叔婆,做了一件善德,把妯娌拉过来给我妈认识,认了干娘。
良庄的田,阡陌交错,良庄的人,或多或少打着交道。岁月很长,良庄很小,所以后辈的故事,越来越多。有心有爱,你可以回溯良庄上下三代;有心有眼,你可以望到良庄广阔的地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