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极简主义

图文皆原创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有朋友转发极简主义的文章,不管是来自知乎,还是来自自媒体,总有人在晒自己如何做到极简。

来自知乎的朋友是一位男士,讲述自己在生活中践行极简,就是把物质欲望降到最低限度,够用就行。家里的装修也是,一人一床一桌一椅一碗一锅,绝不浪费物品,做到物尽其用。甚至还想把自己的毕业证给扔了,因为觉得一直没用上过。

另一位来自自媒体人的文章,说的也是一个人怎么过上极简生活。当然先从精简物品做起,文章中也配了图片,看上去确实简单至极,也整洁至极。

看了那两位男士的生活实践,不由让我想起之前看的日剧《家里空无一物》,这部剧我只看了前面几集,没有看完。女主人公从最初屋里乱得象垃圾场,到最后走向极简的极端,房间里能够收纳到柜子里的,全部被收纳整理干净。平时待客只看到一张小木桌,再也没有更多东西。就这样,她还想继续扔东西,总觉得房间里物品太多,还可以精减。

自从2014年初我看了山下英子的《断舍离》一书后,当时也对我住的房屋进行大扫除,扔掉不少东西,包括衣服、鞋子、很多零碎物件等。我觉得人一旦有了断舍离的意识后,它对人影响最大的是购物时不再有很多冲动欲望。

每次看到喜欢的物品,想要买下它时,都会先想一想买了它会经常用吗?这件衣服会经常穿吗?是不是冲动购物?往往脑子里这么过一圈之后,多半就会觉得无可无不可。

这二年,在购物上我确实变得更理智,更冷静了。涉及到物品时会想简单就好,如果不是必须,就干脆不要。在人际关系上也学习精减,不再总想着什么人都要去维持,什么人都想去结交,放下了许多看似热闹其实无效的交际。

这样做带给我的结果是,人渐渐变得更专注,更集中精神。很多时候,所谓极简,其实是利用刻意减少对物品的欲望,让我们拨开物质迷障,离真正想要的东西更近一些,离心更近一些。

与之相反的是那些有囤物癖的人,最喜欢在某宝上购买各类玩意,买回家也不见得会用,有时甚至连拆都懒得拆,就喜欢那种物品堆积在家里的感觉。是心里严重的匮乏感,令人有拼命囤积物品的欲望。当事人也许不知道这其实是一种心病,需要治疗。购物可以带给人快乐,如果过度膨胀成囤积癖,就要引起注意喽。

我理解的极简,是让自己身边的物品真正做到物尽其用,买回家就是要拿来用的,而不是使用频率很低,或者闲置。我之前犯过无数次这样的错误,头脑一热,就买回家,结果却一次也没用过。现在家里还有一次也没用过的紫砂煲,一次也没穿过的连衣裙。有时想一想这些物品的心情,也是挺憋屈的,被主人买回家,却一次也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当对物品的冲动购买有了节制之后,其它更重要的目标会渐渐凸显出来。这里又涉及到我一再提及的能量管理,极简的环境,容易把我们的注意力主动聚焦,使我们的能量关注在更值得关注的事情上,说到底就是一个选择问题。

环境的极简映射出我们的内心,哪些东西对于我们来说是重要的?哪些是可以忽略不计的?通过对物品的清理也间接清理了我们的内心。这也是我平时喜欢把电脑桌面上随时清理得只剩下几个图标的原因,也是我喜欢每天把工作桌面清理得只有必须要用的文具,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也算是一个整理控。

所谓极简主义,就是通过适度克制物欲,通过化繁取简令我们找到更接近内心的方式,经常与自己的心相处也许更易寻找到“修外以及内,静养和与真”的体验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