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很煽情的演讲视频,演讲者是一个通过努力学习考试,从农村进入城市,成为白领的人。她说如果自己是一个初中没毕业的民工,那些白领会和自己一起喝咖啡吗?因为农村没有好的医疗条件,农村人赚的钱少,农村的苦是别人无法体会的,所以自己要努力奋斗进城。她声情并茂,讲述自己是怎么怎么努力学习和打拼,付出了异于常人的汗水,最后获得了地位,终于可以坐下来和白领朋友喝杯咖啡了。
这篇演讲鼓舞人心,催人奋进,获得一片喝彩。静下心细细想来,其中的很多观点我还是不能认同。
能和白领喝咖啡是她的追求,这个追求未免也太低级了,即使是一个农民,只要自己不贬低自己,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也可以高昂地抬起头,又何必“学牡丹开”呢。稻盛和夫讲到的二宫尊德,他一生都在和土地打交道,每天天不亮,他就会拿上一把圆锹,一把锄头来到田中辛勤劳作,一直到夜幕降临。这样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这些努力最终也收获了成效,成就了一项了不起的事业——原本荒凉凋敝的村庄,在二宫尊德的开垦带领下,变成了富饶的村落。这样的成果使得他获得了德川幕府拔擢入府的资格,那是与诸侯平起平坐的荣耀。作为一介平民,二宫尊德没有受到过任何贵族礼仪的教育,但在举手投足之间却彰显出了不凡的气质,在人前能够不怒而威,处世可以神情自若。稻盛和夫认为,这就是在天长日久地从事农事的基础上,取得了一种劳作的精进。任何平凡的岗位,都能成就不平凡的自己。
所有人都涌入城市是最好的结局吗?试问地谁来种,砖谁来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工作不分高下,每个工作岗位都值得尊重,这才是正常的社会分工,一个人更应该思考如何找到自己热爱和擅长的领域,并从工作中找到存在的意义。
农村的医疗、物质条件是比不上城市,可作为农村的孩子,据我所知,很多农民过得很安详、很幸福。我有个邻居,老两口都八十多岁,每天就是放羊种地,吃得也很简单,可他们的身体却很硬朗,虽然农村享受不了所谓的先进医疗,可农村是最接近自然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更符合古人天人合一的智慧,疾病也不容易找到他们,这不也是一种幸福。演讲中所谓的苦难不过是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给农民的吧,“子非鱼安知鱼之不乐”,我想很多农民的不幸福,反而是过度渲染物质条件的差距造成的。
衡量幸福的标准是物质吗?我寻找了几十年,想要获得比别人多的收入,想要享受更好的物质条件,可是我感觉离幸福更远了,渐渐地发现,欲望越简单,离幸福越近。我不否认这篇演讲的作者适合走考试读书赚大钱的路,我也不否认其付出的努力和汗水,只是每个人能力不一样。试想如果没有这样能力的人在这篇演讲的鼓动下,一心只想去赚大钱,岂不是让自己活在痛苦中吗?
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的伊壁鸠鲁和很多朋友凑钱在雅典的郊外买了一幢房子,给它起名叫作花园。在花园的入口上写了一句话:“陌生人,你将在此过着舒适的生活,在这里享乐乃是至善之事。”伊壁鸠鲁认为,享乐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但什么是享乐?他说,使自己习惯于简单便宜的饮食,满足健康所需,使自己不惧命运。这就是伊壁鸠鲁对于享乐的定义。
而我们现在所说的享乐主义所倡导的“今朝有酒今朝醉”是不对的,这是不会享乐的标志。当一个人不会享乐的时候,他才期望获得越来越丰富的物质条件,似乎只有满足了比别人更多的物质条件,才能够获得更多的开心。这其实并不是一种幸福的状态,因为这些人根本不懂得快乐的来源。快乐的来源应该在于简简单单地体会生活之美,既不压抑自己的欲望,也不过度放纵自己的欲望。决定是否幸福的绝不是物质和外在,而是自己的内心和精神。
这篇演讲所宣扬的体力劳动低人一等,物质丰富才能获得幸福等观点,我实在不敢苟同。做一个学习者、思考者、生活者,不盲目跟风,努力找到自己的定位,这才是幸福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