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说:“没文化的人才讨厌语法。”
虽然我英语勉强过关(可能是高估了自己),不过看到《人人都能用英语》仍然是大受震撼。我就是那种仗着英语底子好,贸然谈论“语感才是王道”的人。
想想自己真是个傻逼。
很简单的一个推理:母语使用者大部分的入场用于当中,甚少有错误,不是因为他们逻辑严密,思维清晰,仅仅是因为:所用语言简单到大部分不需要语法 + 有一个沉浸式的语言环境。一旦脱离了菜市场式的中短句表达,必然会引用到更多的表达内容。复杂内容必然需要规整的规则作为支撑。反过来,如果你想去享受人类思维当中最为精华的那一部分,精英们的知识结晶必然是抽象化、逻辑化的。我们已知的现代社会中,80%的思想结晶又都是由英语使用者们创造的,由此得出:我们需要了解这些英语使用者中的精英们的表达方式,至少不会误解他们的表达。
这就是语法最大的意义。更何况大量的母语使用者又大大高估了他们的母语水平——你看看公司开会的时候,多少人表达不清楚或者听不明白一个逻辑略微复杂的概念,就知道了。
而语法学习,作为一种理论的学习,70%以上都是A/B类知识,即:理解了,最重要。理解本身才是那个最难、最有价值的部分。由此而知,语法学习并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理解完毕,随处可用。偶尔翻翻,权做查询即可。
(简单阐述下A、B、C类知识的分类:我们在学习一个新技能甚至只是读一本书的时候,会遇到三种知识:
1. A类知识。这种知识只要真正理解,就会发挥巨大作用,几乎不存在遗忘的问题,复习或者实践只是帮助更深刻的理解。但A类知识在被领悟的一瞬间,最大的价值就被发挥出来了。
2. B类知识:这类知识在理解之后,必须辅以1-2次的练习,才能帮助大脑记忆并理解。这1-2次的练习是必须的,否则几乎没有任何作用。比如Linux的基础文件命令
3. C类知识:这类知识在理解之后,必须辅以持之以恒的练习。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知识本身才会慢慢融化。次数到了,理解才会开始。
不把一类知识推到下一类,是根本规则。比如该下功夫理解的时候,最不该的事情是“等我多练练就好了”,而惰于练习的时候有寄希望于理解本身的神奇功效,盯着书发呆。)
在这个过程中,我首选的书籍是亚神的大腿书LEG(朗文英语语法)。亚神主编的《新概念英语》影响了很多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当然很多人只学习了一部分),而LEG是第一次听到李笑来推荐。大腿书的好处是:有练习册!大腿书和练习册对应,省去了一大部分需要找例句的时间,而例句本身又常见而精到,都在真实世界中经过词频统计的验证。
LEG的结构平铺直叙,从句子讲起,依次遍历名词、冠词、代词、数量、形容词、副词、介词副词小品词和短语动词、动词动词时态祈使语气、动词be/have/do、情态助动词和有关东西、被动语态和使役式、疑问句回答语否定、条件句、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不定式和ing形式。辅以附录作为查询之用。
我的观点一直都是相似的:
Slow and smooth, and smooth is fast.
缓慢平稳的前行,平稳本身即是迅捷。
基于此,我会选择先遍历一次LEG和对应的练习册。动词相关部分一定是内容相对繁杂的。动词之后的部分也是相对高阶的部分。再重申一遍,困难的部分才是奥义所在。
但是注意:初始解释不能向下解释,而应该横向解释。
另外,一些经典的语法书之所以不受欢迎,最为根本的原因是翻译此书的学者,和年轻的学习者们,常用来理解和交流的词频不一致。比如
made如用作过去时并带有主语是限定的,但如果用作过去分词而且不带助动词,则是不限定的。
在过去时中,made就收到了过去时的影响。当made是过去分词(made in China)的时候,made不受其他东西的影响。
悲哀的是,经典语法书的理论完备性和权威性仍然无人能出其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