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妈从弟弟家回来,一直和我嘀咕,说我的小侄儿不听话,爱打游戏,拿起手机就放不下,三番五次喊吃饭都纹丝不动,去厕所也拿着手机,都怀疑他是不是顾不上擦屁股。更糟糕的是,他妈妈好像选择了无视,也不去制止孩子的这种“堕落”行为。我这姑姑一听,也是焦虑,像唐僧被妖怪抓走,悟空猴急猴急的。这还了得,沉迷游戏,家长不管不问,这样下去不是把孩子养废了吗?于是立马和弟媳视频,让她管管孩子。弟媳听了我的抱怨担忧,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好像那个猪八戒,知道师傅被抓走了,有大师兄在一定没事一样的坦然。弟媳在那头笑嘻嘻地说:没事,嘟嘟(我侄儿的小名)就是礼拜天玩玩手机,周一到周五就是偶尔刷刷时事新闻。嘟嘟不沉迷游戏,他可爱看书了,看完一本漫画,还给我讲书,讲的头头是道,将来可以当主持人,语文老师夸他表达能力超好,这次周考语文一百分。数学最后的附加题全班只有几个同学会做,其中就有我们嘟嘟。然后弟媳又招呼侄儿说,过来你姑姑想你了,夸你呢,来和姑姑说说话。我的小侄儿在镜头前给我扮鬼脸,还告诉我他在抖音刷到了我的偶像樊登,听樊登讲《达芬奇》。然后又说自己数学没有考满分,最难的附加题做对了,但前面简单的基础题错了两道,这让他很不开心。看着那懊恼的表情,我弟媳马上说,我们嘟嘟最棒了,最难的题都被他打倒了,那些简单的就是些小鬼,吹口气就灭了它们。小嘟嘟听妈妈这么一点化,立刻上蹿下跳喊着“妖魔鬼怪快闪开”……
关了视频,我也陷入了沉思,也不由得为我弟媳的教育点赞。很明显,奶奶放大了孩子的问题,而孩子的妈妈积极放大孩子的亮点。我们大人给孩子的人设很重要,一旦孩子认同了自己的身份,就会做出相应的选择。妈妈接受了孩子玩游戏的事实,她不因玩游戏否定孩子的身份,她给孩子传递的信息就是你是个爱学习的孩子。心理学上有个“破窗效应”,该理论由詹姆士•威尔逊及乔治•凯林提出。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比如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所以第一扇窗户是事情恶化的起点,事情一旦恶化,后面还有那一双双推波助澜的手。如果做爸妈的不小心打破了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扇窗户,这是事情变糟的开始。你有了第一次的动手打骂,接下来不由自主抱怨越来越多,同时你给了周围人一个暗示:你的孩子是可以被伤害的,是可以被不尊重的,不值得好好对待。慢慢孩子信心越来越糟,因此再也不愿意努力,“破窗效应”像一把钝刀,一点一点“废掉”了孩子。
人设很重要,做一个智慧的父母,因为孩子真的会长成我们口中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