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9供应链攻防战

在世界经济“脱钩断链”的威胁下,中国的企业该怎么办。

众所周知,近年来受贸易保护和地缘政治的影响,“脱钩断链”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大问题。

它给世界各国企业带来困难,也让中国企业受到严重影响。

在美国贸易政策转向的影响下,墨西哥已经取代中国成为对美国的第一大出口国,但同时中国对墨西哥的出口也在大幅增长,这是为什么?

美国想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实行“断供”,而英特尔等芯片公司则希望政府减少对中国的出口限制,这说明了什么?

当中国在大力发展芯片产业的时候,美国又将先进的纤维材料和纺织品作为重点方向培养,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些看似矛盾、让人疑惑的现象,说明了供应链变局的复杂。

在中美贸易博弈的背景下,中国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速战论,它认为对于美国的“卡脖子”,我们应该集中力量攻关,3到5年内在高科技产业取得突破;

另一种是厌战论,它对于中国独立自主地推动科技创新,并完成产业升级毫无信心。

中美博弈会是一场持久的供应链攻防战,我们要在新的认知框架下准备迎接长期的较量。

林雪萍是一位长期研究中国制造与企业创新的学者。

他不仅喜欢走访工厂和企业,深入了解供应链的每个环节,还能从宏观上分析供应链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被视为中国产业经济研究的顶尖学者之一。

林雪萍提出一个“三力模型”来分析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

他把供应链的特性分解为连接力、控制力、设计力,并提出美国威胁的“脱钩断链”看上去来势汹汹,确实体现了掌握供应链控制力的优势,但中国经济呈现的抗压韧性也表明,供应链还有一种被轻视的特性,那就是连接力。

而连接力与控制力的结合,是建立稳定高效的供应链的关键,也是国家可以通过顶层设计来调控的重点。

这些见解能帮助中国企业充分认识到世界供应链变局的复杂与韧性,并以正确的方式来迎接这个挑战。

从当今世界的供应链变局出发,探讨中美之间“脱钩断链”的根源和背景,并对它的影响和发展作了分析展望,也提出了中国企业与社会的应对之道。

“三力模型”认为供应链既有等级性,又有网络性;

等级性表现为控制力,网络性表现为连接力,两者的结合是建立稳定高效供应链的关键,而设计力则为它们的加强或减弱提供了不同的力量。

这可以很好地解释当今世界供应链冲突的复杂与韧性。

对于中美之间的供应链博弈,“速战论”和“厌战论”都是不可取的,我们要迎接一场持久的攻防战。

更具体地说,中国应该在两方面谋篇布局:

一是针对断供“卡脖子”的产品重点攻关,保障安全供给;

二是对所谓的低端传统产业,要提高企业互动的紧密度,促进它们的高效联动。

换句话说,中国经济既要寻求科技突破的“攻坚供应链”,又要完善面向大众生活的“民生供应链”。

两者并重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是案例丰富,资料翔实,让人大开眼界。

正像一位读者评价:

“这本书给我制造了一种童话般的阅读体验,类似于爱丽丝掉进了兔子洞,我一边阅读一边惊叹:近在身边的工业系统,原来是一个如此神妙的奇观世界。”

如果你对中国经济和制造业发展的细节感兴趣,强烈推荐你去读一读原书。

作者林雪萍在对中国民族产业如此熟知和热爱的同时,依然保持着客观冷静和坚定的全球化视野。

他提醒我们,在供应链博弈中,会有激烈的“供应链热战”的对抗,但要适度控制,避免过于情绪化,造成放大和外延。

并且尽管供应链变局带来了很多困难,中国仍然应该坚持全球化视角,而不是追求“全部国产化”,每个环节都寻求独立自主。

中国要实现全链条完全自控是不可能的,跨国企业要形成对中国供应链的全面封锁也是不可能的。

中国制造需要坚定不移地将国内供应链与国际供应链交织在一起,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来削弱封锁的势力。

也许这才是供应链攻防战最需要坚守的共识和导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