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承祖训 奠基人生
我的老家与南宋抗金名将、豪放派大词人辛弃疾都是遥墙,我们村与四风闸村相距不到10里。1998年在四风闸村修复了辛弃疾故里,并对外开放。我们从小就听老辈人讲述辛弃疾抗金的故事,他是我们心目中崇拜的名人。当我在阅览室碰到《剑胆诗心北国魂——辛弃疾》的时候,便毫不犹豫地借来,开启了一段走进辛弃疾的精神之旅。
书作者是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教授赵林云,他用讲故事的笔法带我们重回宋朝那段复杂的年代,给我们讲述了辛弃疾从幼年到退隐各阶段的人生故事。将他幼承祖训、大愿初藏、揭竿抗金、诗剑同辉、宦海沉浮、退隐上饶与致死不忘北伐复国的宏愿,不忘故国故乡的传奇一生娓娓道来。
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为他成长奠定了基础。
“靖康之耻”之后,金军大举南下,沿黄地区的人们陷入一片慌乱。济南府陷落后,金人统治异常残暴。辛家世代为官,在四风闸是有名的大户,举家南迁绝非易事。祖父辛赞因考虑到父母年长和庞大家族的利益,加上对故土的挚爱与留恋,决定委曲求全暂时在金朝为官。
金天眷三年(1140),辛家迎来了一件大喜事——一个男孩降生了,祖父辛赞给他取名辛弃疾。从后期辛赞对他的教育培养和辛弃疾传奇的经历来看,当时的辛赞确实费尽了心思,也寄托了对辛弃疾的深情厚望。就是希望他能像汉代的霍去病一样保家卫国,驱除侵略者,成为可用之才。但辛老先生没想到的一点就是,自己的孙子不但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爱国志士,还以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名垂千古,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一颗耀眼的明珠。
我国自古以来就注重家风家教对孩子成长的作用,辛家也不例外。辛家非常重视对辛弃疾的养育和教导。辛家出钱办起了义塾,辛弃疾在那里接受了启蒙教育。爷爷和父亲经常给他讲的爱国志士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乃至于在弥留之际仍不忘复国宏愿。
父亲带他登济南华不住山,讲齐晋鞌之战“三周华不住”的故事;带他到卧牛山看辛家军操练的场所。辛赞带他游历城、览章丘,讲李清照和曹操的故事。家乡济南的美景和历史传奇人物在辛弃疾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济南也成为他永远的热爱与眷恋。
在辛弃疾7岁的时候,父母先后去世。特别是父亲被金军所害,在辛弃疾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这颗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苏醒,唤起了他内心强烈的抗争意识。
随后,辛弃疾随爷爷辛赞第一次离开四风闸,一路南行,宿灵岩、访岱庙、登泰山,过曲阜、谒孔庙、游微山湖,在芒砀山听爷爷讲陈胜揭竿、刘邦斩蛇起义的故事,到亳州求学。这里是张良的故乡,花木兰、曹氏父子也是耳熟能详的传奇人物。此阶段他文武兼修,在这里他系统学习“四书”“五经”,滋养精神世界,诗词日进,兵法战策了熟于心。此时的辛弃疾在诗词上已经开始展露头角,但遗憾的是没有文字留存。14岁的时候,他从开封府返回济南老家,为开启抗金宏业,继续做着各方面的贮备。
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家长的言传身教,更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我们现在的教育更要回归学校、回归家庭、回归儿童的本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做最好的自己!纵观这近7年的时间,辛赞对辛弃疾的成长可谓关爱有加,教导有方。对辛弃疾的教育是成功的,无论是从学识、眼界、武艺、身体素质各方面都可以说是有了质的飞跃。心中有梦想,行动自有力量源泉。在当时那种特殊情况下,辛弃疾可以说是做到了全面健康的发展。
2021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