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三了,没有课,除了读书会和修改论文外无所事事,只会时不时徒劳担心自己申请的项目能不能过,尽管知道这种担心毫无益处,只是白白消磨自己的时间。
首先一想到万一真的读博了还是现在这样的状态,就会觉得很恐慌,甚至根据自己写硕士论文的时间估算自己写博士论文需要八年!
然后仔细想想,这和自己长期以来保持的不良学习生活习惯有关系吧,说白了,就是学习生活缺乏以独立为基础的动力;尽管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但就是宁愿拖延着也不愿意去做,非要外界压力(比如deadline)逼着自己去做才会动手。
这也和长期以来所受的应试教育有关系,总是家长或者老师压迫着自己去做;就算进了大学,没有老师来压迫了,也会有“成绩”、“成就”这样外在的指标驱使着自己去做完成事情;就算没有“成绩”、“功名”这样的指标,也会有景仰羡慕的大神想要追赶和模仿。
然而,人生说到底还是自己的,自己的生活只能自己去过。年岁渐长,我不再有老师,不再有父母,异乡求学,不再会有人来督促着我做什么,甚至不再会有人来建议我、鼓励我做什么,各人有各人的生活方式,我甚至失去了敬仰羡慕的对象和理由。
我被抛入自由的困境。这并不是说,我只是失去了我的目标;目标其实是很好找的,如果我只是“想想而已”的话。而是说,我发现自己失去了实践的方式。如果外界压力逼着我去做某事,那么我必然是出于生存的困境而行动;被催逼到极致的人在困境中甚至会不择手段(非伦理义)地去完成某事,而这种“不择手段”本身就是一种“方式”,一种人如何去成为自身的方式;尽管这种方式是被动的,它仍然是一种“如何去是”。然而,一旦抽掉催逼着的外在的东西,这种“方式”也就同时被抽掉了,因为“不择手段”的紧迫性不再必要了。所有手段、所有选择都被呈献在人眼前,可以选然而没有动力去选。
为了应付自己以后的生活,我至少需要一种动力。这种动力不再能从外部去寻找,而只能从自身内部去寻找。
动力不是目标。目标可以随意选择而不去做。要使以后的生活拥有动力,只能使生活本身成为动力。
然而独自一人,不受束缚的生活不是我一直想要的吗?为什么临到眼前便无所适从了呢?我竟然对自己曾经理想的生活无所适从!
独自生活的理想被我遗忘了。我想把它捡起来。我想要通过试图描绘它,即,描绘独自生活的理想方式,来找到自己的生活乐趣,只有这样我才能享受我的人生啊。